你知道吗?未来的汽车科技,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精彩。今年的10月18日,2025奇瑞全球技术开阳论坛就在芜湖火热举办,这场汇聚了国内外20多位顶尖院士、行业专家以及1500多名参会代表的大型技术盛会,让人感受到中国汽车科技创新领域正快速起跑。说真的,现场那种“高能”气场,完全是一场顶尖头脑风暴。从技术大咖的报告到论坛里的各种讨论,这场论坛不仅是一个探讨全球汽车技术发展的舞台,更像是奇瑞集团的一次创新成果“大揭底”。
论坛设了好几个主题方向,各梯度嘉宾各显神通。其中,电动化和智能化论坛绝对是焦点。像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电动化方向,尤其是那些关于电池材料和新能源车安全防护体系的研讨会。作为最早起步探索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奇瑞这次也是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副总裁古春山在《赋能全球出行,引领能源变革》报告中提到,奇瑞打造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技术体系,并围绕绿色制造和海外布局构建了核心自主可控的供应链。说实话,这点真的挺有现实意义。之前大家可能以为,只要弄出一款性能好的电动车就行了,但一个车企能不能扛得住风雨,关键还是在供应链,你不能只靠“别人家”的东西。奇瑞这次的思路,倒让人觉得挺踏实。
而在智能化论坛上,气氛就更让人觉得脑洞大开了。这里聊的更多是未来汽车的智能驾驶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从复杂路况适配到驾舱的智能升级,很多内容刚听的时候觉得有点不懂,但一再琢磨,咦,这不就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了吗?印象特别深的是奇瑞副总监张强讲的《奇瑞智能化探索与实践》。他说到“灵犀智舱”和“猎鹰智驾”,这两个听起来像科幻大片名字的技术品牌,居然已经能支持从简单辅助驾驶到L4级全场景智能驾驶覆盖。简单说,就是“汽车大脑”不光能实时反应,还能越来越聪明,通过一系列场景化升级技术,让车真正成为人类生活的智力助手。
提到AI,现场的激烈讨论真是让我觉得科技有时候很好玩也很深奥。现在很多车企追求AI技术从交互智能升级到“责任智能”,这背后的思路就是让AI不光能听懂你的指令,还能更可靠地帮助你做决策。现场奇瑞副总裁戴闯介绍了奇瑞的CheryGPT智慧大脑,这让我联想到自己之前一次长途出行中用导航规划行程时,心里总觉得地图数据和个人需求之间离完美还差点意思。而奇瑞的未来愿景,就是通过更智慧的AI大脑帮助驾驶者省心又安心,这就让人不禁期待,未来是不是开车变得更“省事”了?
说个题外话,论坛上还有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启动的仪式,挺抓我的注意。这实验室名字一听就很中国诗意哈,不过它做的事一点都不浪漫,倒是特别实在。奇瑞搭建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双向奔赴”合作机制,把研究课题直接衔接到实际产品线。比如有人研究新的电池技术,不再仅停留在实验室的成功与否,而是直接有机会走进奇瑞的工厂里形成落地成果。以前总听说什么“科技成果转化难”,但奇瑞的这套机制可以说是真破解了这个行业痛点。我都忍不住想象,好几位实验室的专家,会不会是工作时习惯随手摆一组复杂图表,又能随时像普通人一样聊聊“新能源车市场到底咋样”的那种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来确实从“跟跑”一路追赶到了“领跑”,但奇瑞这次的论坛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他们不仅仅在技术上迎头赶上,还在不断构筑强有力的全球化协作。“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联合100多所顶尖高校开展的4000多项课题,听起来像是个“科技工厂”,但其实更像是中国汽车创新范式的全球化秀场。企业从制造传统汽车迈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过去的“生产型公司”转型为未来的“科技型公司”,这就是奇瑞试图给自己落下的新角色。
讲个现场画面吧: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用一种特有的轻松语气,对国际嘉宾说道,“想了解未来中国汽车,从奇瑞开始”。这话当时听起来,像是一种随意的职业叙述,后来细品却觉得特别有分量。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奇瑞不仅是做车,还在通过每一件事,把中国制造的智慧与责任,化作一张张能被全球用户信赖的名片。正如一位外籍院士所说,这不仅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次碰撞,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如何用技术推动变革的机会。
未来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但从这场论坛里,我至少看到了奇瑞的底气和对全球化技术布局的深思。再过几年,也许我们再谈起中国汽车时,不再是道路的改变,而是整个世界汽车品牌格局的新定义——中国技术时代,像不像一种沉甸甸的名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