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开车一年发现,这里的路怒症司机比国内还多
来悉尼前,朋友拍着胸脯说:“澳洲人佛系得很,开车跟散步似的。”
我信了。
毕竟在国内开了五年车,见识过早晚高峰的 “生死时速”,习惯了加塞时的互怼,以为南半球的阳光能晒软所有戾气。
直到我在新南威尔士州路局拿到驾照,从车行提走那辆二手丰田,才发现自己闯进了一场 “表面平静,内里炸毛” 的公路修罗场。
一年下来,我仪表盘上的划痕,一半是被石子崩的,一半是被路怒症司机别车时,我急打方向蹭到护栏的。
右舵左行的第一堂课,是被竖中指
落地悉尼第三个月,我咬咬牙买了车。
不是刚需,是被公交的准点率逼的 —— 号称 15 分钟一班的车,能在站台等出一个小时的哲学思考。
提车那天,车行老板是个留着白胡子的老头,他拍着引擎盖说:“悉尼路好开,就是别惹年轻人,尤其是开霍顿的。”
我没懂。
直到第一次上 M4 高速,我严格按照限速 80 公里行驶,走在中间车道。
身后一辆黑色霍顿突然狂按喇叭,灯光像探照灯似的扫我的后视镜。我以为自己挡了道,刚准备并线,它猛地从右侧窜上来,与我并行时,驾驶座上的小伙子探出头,冲我狠狠竖了个中指。
那动作标准又用力,手指绷得笔直,像在展示一件引以为傲的武器。
我愣住了。
国内加塞顶多摇下车窗骂两句,很少有人如此 “仪式感” 地表达愤怒。
更让我懵的是,他超车后并没有加速离开,而是在我前方五十米处反复点刹,车尾的刹车灯闪得像挑衅的霓虹灯。
我握着方向盘的手全是汗,耳边全是朋友说的 “澳洲人佛系”,眼前却是教科书级别的路怒现场。
后来才知道,在悉尼的高速上,“开慢车” 是原罪。哪怕你没超速,只要占着中间车道不让超,就等于在点燃一颗移动的炸弹。
环岛不是交通枢纽,是路怒导火索
悉尼的环岛多到离谱。
市区里、郊区外,几乎每个路口都能撞见一个,像撒在地图上的圆形陷阱。
驻悉尼总领馆的安全提醒里写着:“通过环岛时务必礼让右侧来车。”
我把这句话贴在仪表盘上,却还是逃不过冲突。
去年冬天一个雨天,我在 Burwood 的环岛前减速礼让,身后的车突然疯狂鸣笛。那笛声尖锐又急促,像有人用指甲刮玻璃。
我从后视镜看,是一辆红色的 SUV,司机是个戴墨镜的中年男人,脸绷得像块铁板。
等我驶离环岛,他立刻追上来,在我侧面车窗旁猛拍。我摇下车窗,他用带着澳洲口音的英语吼:“你会不会开车?!后面堵了一长串!”
我解释说在礼让,他冷笑一声:“礼让个鬼!你这速度,乌龟都比你快!”
说完,他猛地踩油门,别到我前面,故意急刹。我反应不及,追尾了。
下车后,他不仅没道歉,反而掏出手机拍照,嘴里还骂骂咧咧:“中国司机都是马路杀手!”
我气得发抖,却只能忍着 —— 澳洲交规里,追尾通常是后车全责,哪怕是被故意别车。
后来保险公司的人告诉我,环岛纠纷占悉尼路怒事件的 37%。很多司机觉得 “礼让” 是软弱,抢行才是王道,尤其是在早晚高峰,一个小小的环岛能引发连环别车。
数据不会骗人:悉尼的路怒比国内更 “硬核”
以前总觉得国内路怒多,直到看到具体数据,才知道悉尼是 “隐藏王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国内约 35% 的司机承认自己是 “路怒族”。
而在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情况更严重。
一项针对 1800 名澳洲司机的调查显示,62% 的人承认有危险驾驶行为,其中 78% 的年轻人会因为情绪失控而恶意别车、急刹。更吓人的是,早在 2011 年,就有 85% 的澳洲受访者认为,司机的行为越来越具侵略性。
我自己就亲历过一次 “硬核” 路怒。
今年年初,在悉尼北区的主干道上,一辆白色轿车因为被加塞,直接加速追了两公里,逼停了对方。
两名司机下车后扭打在一起,白色轿车司机甚至从后备箱里掏出了棒球棍。我吓得赶紧报警,等警察来的时候,两辆车的挡风玻璃都被砸烂了。
后来看新闻才知道,这种事情在悉尼不算新鲜。2024 年 11 月,悉尼一条公路上,两名司机因为超车起争执,其中一方的乘客直接掏出枪,射伤了对方的手。还有更极端的,有人因为不满前车行驶缓慢,超车后紧急刹车,导致后车被货车夹击,造成一死一伤,肇事者被判了 8 年半监禁。
对比国内,路怒多是口角或轻微剐蹭,上升到暴力犯罪的案例少之又少。
悉尼的路怒,像是藏在绅士面具下的野兽,平时看着温顺,一旦被激怒,就会露出锋利的牙齿。
那些让路怒升级的 “悉尼特色”
在悉尼开车,很多看似平常的场景,都可能成为路怒的导火索。
首当其冲的是斑马线礼让。
交规规定,任何情况下,斑马线前必须停车让行人。这原本是好事,却成了矛盾的焦点。
有一次,我在 CBD 的斑马线前停车让一个老太太过马路,她走得慢悠悠,身后的车开始鸣笛。我没理,继续等,没想到后面的司机直接下车,冲到我车窗前拍玻璃:“你是不是傻?她走得比蜗牛还慢!”
我指着斑马线旁的摄像头说:“这里有监控,不让行会罚款。”
他骂了句脏话,狠狠踹了我的车门一脚,才回到车上。
后来我才知道,悉尼的司机对 “无意义的等待” 容忍度极低。哪怕是规定的礼让,只要稍微耽误一点时间,就容易引发不满。
其次是环岛和并线。
悉尼的司机并线时很少打转向灯,像是在执行什么秘密任务。你以为他会直行,他突然就斜插进来,吓你一身冷汗。
如果你不让,他就会紧跟在你后面,用远光灯照你,或者在后面蛇形行驶,逼你让道。
我有个中国朋友,因为并线时犹豫了一下,被后面的车追了三条街。对方一直按喇叭,还从车窗里扔垃圾,最后朋友只能靠边停车,等对方发泄完才敢走。
还有开车使用手机。
调查显示,62% 的悉尼司机有开车发短信、刷社交媒体的习惯,甚至有 9% 的人承认用膝盖开车。这些行为导致的急刹、跑偏,很容易引发后车的愤怒。
有一次我在高速上正常行驶,前面一辆车突然减速,我差点追尾。绕过去一看,司机正低着头刷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打字,完全没注意到周围的情况。
这种 “漠视规则” 的驾驶行为,比单纯的加塞更让人恼火。
温柔的例外,是混乱中的微光
当然,不是所有悉尼司机都带着火药桶。
开车一年,我也遇到过温暖的瞬间。
有一次在雨天,我车胎爆了,停在路边手足无措。后面一辆卡车停下来,司机是个络腮胡大叔,他二话不说,从后备箱里拿出工具,帮我换备胎。
他一边拧螺丝一边说:“我以前也路怒,直到我儿子出生。现在开车,只想平平安安回家。”
他告诉我,悉尼的路怒症,一部分是因为交通拥堵,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压力。很多人在办公室受了气,就把情绪发泄在马路上。
还有一次,我在郊区道路上迷路,不小心开上了逆行道。对面来车的司机没有鸣笛,也没有竖中指,而是放慢车速,摇下车窗,笑着指了指前方的路牌,告诉我该往哪走。
那笑容像澳洲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因为迷路而产生的焦虑。
这些温柔的例外,像是混乱中的微光,让我觉得,路怒并不是悉尼的全部。
悉尼开车实用 Tips(血与泪总结)
严格遵守限速:悉尼的测速摄像头无处不在,超速不仅会罚款,还会引发后车不满。高速限速通常是 100 公里,市区多为 50 公里,学校附近是 40 公里,一定要看清楚路牌。
环岛别犹豫:进入环岛前提前打转向灯,确认安全后果断通过,不要减速观望,否则容易被后车催促。
并线要果断:并线前观察后视镜,打转向灯三秒后再并线,不要突然变道,也不要长时间压线行驶。
礼让要及时:斑马线前看到行人,提前减速停车,不要犹豫;遇到救护车、消防车,立刻靠边让行,这不仅是规定,也是避免路怒的关键。
保持安全距离:与前车保持至少两秒的安全距离,尤其是在高速上,避免因为前车急刹而追尾,也给后车足够的反应时间。
不要回应路怒:遇到别车、鸣笛、竖中指的情况,不要回应,更不要开窗对骂或追上去理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熟悉交规:澳洲是右舵左行,与国内相反,出发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新南威尔士州《道路使用者手册》,避免因为不懂规则而引发冲突。
长途驾驶别疲劳:连续驾驶两小时就停车休息,澳洲郊区道路野生动物多,疲劳驾驶容易引发事故,也会让情绪变得焦躁。
写在最后
悉尼的路,其实很好开。
宽阔的车道,清晰的路牌,干净的路面,还有沿途的海景和绿树。
可路怒症,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灭了驾驶的乐趣。
有人说,路怒是因为现代人压力太大,开车成了唯一的情绪出口。
在国内,路怒是 “明火执仗” 的互怼;在悉尼,路怒是 “绅士风度” 下的暗流涌动。
它不像国内那样直白,却更具攻击性,更让人防不胜防。
开车一年,我从最初的愤怒、委屈,到后来的淡定、佛系。
不是习惯了,而是明白了:在路上,最宝贵的不是速度,而是平安。
如果你问我,悉尼开车后悔吗?
我会摇头。
因为那些路怒的瞬间,只是悉尼的一面。
我还记得,在蓝山的盘山公路上,遇到过主动停车让我先过的司机,他冲我挥了挥手,笑容比山间的阳光还灿烂;我还记得,在邦迪海滩附近,车没油了,陌生的大叔开车带我去加油站,没收我一分钱。
悉尼的路怒症,确实比国内多。
但它也让我学会了,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在愤怒面前选择宽容。
毕竟,开车的意义,是抵达目的地,而不是在半路陷入无谓的纷争。
如果下次你来悉尼开车,希望你能遇到温柔的司机,也希望你能成为那个温柔的司机。
毕竟,路是大家的,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