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

最近有个朋友在纠结买新能源车,跑到4S店看了三天,回来一头雾水:“销售说增程式和插混都是能加油能充电,可这俩到底有啥区别?”其实这个问题,我身边至少有十个朋友问过。

作为经历过油车、纯电、插混、增程四种车型轮换的“老司机”,今天我就用菜市场买菜的思路,给大家掰扯明白这档子事儿。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先说个扎心真相:这俩技术路线就像南方人爱吃的肠粉和北方人偏爱的煎饼果子,看着都是碳水化合物,实则里子大不相同。

去年我在北京参加新能源汽车展,正好撞见某车企技术总监吐槽:“有些厂家把增程器当电动车的遮羞布,实际是给油车续命用的。”这话虽然糙了点,但真说到根子上了。

先说开车体验。

上周末我借了朋友的问界M5插混,和自己的深蓝SL03增程版跑了一趟天津。

全程500公里,前半段走高速,后半段进山东地界开始堵车。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增程版在高速上油耗始终维持在6.2L/100km,而插混车在时速超过100km/h时,发动机直接驱动的噪音明显大了一个调门。

不过到了服务区堵车,插混车在发动机直驱模式下,空调制冷响应确实比增程式快了半拍——毕竟增程车这时候还得让发电机烧油发电,相当于多转了个弯。

说到这里得提个冷知识:去年乘联会数据显示,插混车型在北方市场的销量增速比增程式高17%,主要原因就是北方冬季电池衰减严重,插混的燃油机热管理系统能辅助供暖。

就像我东北老铁说的:“开增程车在漠河过冬,不如多穿条秋裤实在。”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续航焦虑。

上个月我陪客户跑了一趟青藏线,全程3800公里。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途中在青海湖服务区,隔壁比亚迪唐DM-i车主正在满头大汗地找充电桩,他那台插混车纯电续航标称112km,实际开空调也就70公里出头。

反观我的增程车,虽然纯电续航标称200km,但遇到服务区就赶紧补电,愣是没让发动机点火。

不过要说绕路接充电桩的憋屈,增程车也占不到便宜——谁让它的电池容量普遍比插混大呢?

说到省钱门道,最近在杭州跑网约车的老王给我算了笔账:他那台比亚迪秦PLUS DM-i,每天跑300公里,充电成本8元,加92号油120元,合计128元;而我开的零跑C11增程版,同样里程充电12元,加油90元,合计102元。

但老王说这账不能这么算——他的车能享受营运车辆免购置税,而我这种私家车每年要多掏2000块保险。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更关键的是,老王的车在等红灯时发动机能自动启停发电,我这增程车得保持电量在20%以上才能智能启停。

最近行业里有个有趣现象:岚图、深蓝这些增程派车企,都在悄悄增大电池容量;而比亚迪、吉利这些插混大佬,反而在提升发动机热效率。

这让我想起手机行业的“充电内卷”——当年OPPO喊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现在各家快充都卷到200W了。

汽车领域的技术路线之争,本质上也是用户需求倒逼的产物。

不过要我说,选车这事儿真得看具体场景。

上个月我陪朋友去西藏自驾,在怒江72拐这种魔鬼路段,他那台插混车在发动机直驱模式下,爬坡动力确实比我的增程车更给力。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但回到成都市区,他的车又得天天找充电桩,而我只需要下班回家插上电,第二天又是满血复活。

就像我那做投资的朋友说的:“选技术路线就像炒股,得看你是短线投机还是长线价值投资。”

现在行业里有个新趋势:插混车型开始借鉴增程式的电池策略,比如吉利银河L7把纯电续航拉到115km;增程式也在优化高速工况,比如长安深蓝S7增程版在时速90km以上采用直驱模式。

这让我想起智能手机的形态演变——折叠屏和直板机都在吸收对方的长处,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不过要提醒各位,千万别被销售忽悠。

增程和插混怎么选?一篇文章讲清楚-有驾

上个月我去4S店,某品牌销售信誓旦旦说他们家插混车“全速域直驱”,结果我查了参数发现,这车在时速60km以下才用电,60km以上直接锁油。

更坑的是,某些插混车为了省电池成本,把纯电续航缩水到80km,结果实际开空调也就50公里出头,还不如增程车亏电油耗低。

最后给个掏心窝的建议:如果你家有充电桩,每天通勤不超过100公里,闭眼选增程式;要是经常跑高速或者住在充电桩稀缺的老小区,插混更实用。

不过现在有个新变量——国家准备取消新能源购置税优惠,插混因为电池少可能受影响小,这波政策红利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在选车时遇到过哪些坑?

有没有什么独门绝技对付这两种技术路线?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点赞最高的送《新能源车避坑指南》电子书一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