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电动车设计趋势向极简美学和低风阻发展,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不少车型的标配,甚至被视作“未来感”的象征。但近年来,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议日益升温——断电失灵、紧急情况下难以识别或开启车门等问题频频引发关注。2025年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公示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核心要点正是强化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能。
意见稿明确提出:门把手应具备机械备份功能,即便整车断电或控制系统失效,也必须能手动开门;同时要求操作区域应清晰标识,防止误触造成的误操作或误开启。这一政策信号,意味着门把手设计将不再仅追求视觉美学或科技炫技,车辆基本逃生与救援能力将被作为硬性考核指标,重塑行业底线。
机械备份方案,领克Z20走出安全新路径
在国家标准即将落地的背景下,不少车企面临重新评估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路线。与大部分采用纯电动弹出结构的隐藏式门把手不同,领克Z20则早早给出一种更稳妥的“半隐藏式”解决方案。在视觉效果上,这套设计与车身保持较高的一体感,不影响整车设计语言的连贯性,但结构内部仍保留物理机械开锁装置。当用户按压门把手前端,即可打开车门,操作逻辑清晰易懂。这种设计一方面避免了纯电动结构可能出现的系统延迟或故障,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关键时刻的操作确定性。不论车辆断电、系统故障或电池完全失效,乘员都可以通过机械方式完成开门动作,彻底规避“打不开门”的极端风险。可以说,这种保留传统机械“兜底能力”的现代门把手方案,既照顾了设计美感,也真正将安全落到实处。
应急机制清晰,关键时刻操作无障碍
逃生效率在交通事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门把手正是整个车舱逃生流程的第一步。领克Z20围绕“能迅速开门”这件事做了大量细节优化:除了外部门把手的机械备份,Z20在车内还设置了5个应急解锁装置,分别分布在前后门板以及主驾驶位区域,均可在车载电源失效时手动操作。事故发生后,车辆碰撞检测系统可自动触发门锁解除逻辑,最大限度降低卡门风险。此外,门把手设计具备视觉提示区域,即便在光线昏暗或情绪慌乱状态下也能快速定位开门部位。很多全隐藏式门把手在设计上几乎没有标识或明显结构,在突发事件中往往让人无从下手,而Z20通过机械方案与用户直觉形成协同,实用性更胜一筹。这种安全逻辑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对“关键时刻可靠性”的深度思考。
门把手虽然只是汽车安全设计中的一个局部,但却体现出整车设计理念的全貌。领克Z20在门把手机制之外,整车安全也做了系统性布局。其基于SEA浩瀚架构开发,底盘、电池系统、车身结构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安全强化。如电池系统采用多级物理与电子保护机制,具备热扩散管理、碰撞自动断电、针刺无明火等能力,形成结构安全与电控系统的协同防线。在被动安全层面,车辆标配远端侧气囊与高强度车身结构,在侧向或偏置碰撞中有效吸收冲击能量。这些安全配置与门把手所承载的应急解锁逻辑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以用户生存空间为核心的多重保护系统。通过一个“看似小事”的门把手设计,领克Z20展现出其一贯对用户体验与安全价值的双重追求,在汽车智能化大潮中不盲目炫技、不削减兜底安全,或许正是这类车型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