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那就是马自达这个品牌,终于在中国市场正儿八经地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新能源轿车,叫作EZ-60。
这车在北京车展一亮相,立马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提起马自达,很多老司机或者车迷朋友们的第一印象,可能还是那个有点“固执”的形象,一门心思钻研发动机技术和操控感受,对市场上流行的大屏幕、大空间似乎总有点爱答不理。
所以在新能源汽车这股浪潮已经席卷了好几年的今天,当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品牌已经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马自达的动作确实显得慢了一些。
大家心里都不免有个疑问:这个曾经以“人马一体”驾驶乐趣著称的品牌,现在才拿出它的电动车产品,还能跟得上趟吗?
更关键的是,这款EZ-60是马自达和长安汽车合作的产物,那么它究竟是一款保留了纯正马自达风味的匠心之作,还是一款为了适应市场而妥协的“贴牌车”呢?
这里面的优点和缺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款车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也就是它的外观设计。
不得不说,马自达的设计功底确实是实打实的。
EZ-60这台车,你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立刻认出这是马自达家的产品。
它沿用了马自达那套非常有名的“魂动”设计理念,讲究的就是一种生命力和动感。
不过,为了适应新能源车的身份,设计师也做了很多巧妙的改动。
最明显的就是车头部分,原来燃油车上那个标志性的大尺寸进气格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封闭式的面板。
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电动车不需要像燃油车那样大口吸气来给发动机散热,封闭式设计能让空气流过车头时更顺畅,从而降低风阻,对节省电耗是有实实在在帮助的。
车灯的设计也很有科技感,采用了现在很流行的分体式大灯,上面是一条细长的贯穿式日间行车灯,像一道锐利的光线划过车头,不仅晚上点亮后效果出众,白天也让这台车非常有辨识度。
从车身侧面看,更能体会到马自达设计师对车身比例的把控能力。
车轮尽量往四个角落布置,使得车头和车尾探出来的部分很短,而车厢部分的轴距又拉得很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让车身姿态看起来非常协调、运动,有种向前俯冲的动感;另一方面,长轴距也为车内的大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像电子后视镜、可以自动弹出的隐藏式门把手这些时髦的配置,也让车身侧面看起来更加光滑、简洁。
车尾的设计和车头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同样是贯穿式的尾灯,中间的马自达标志还能发光,仪式感十足。
总的来说,EZ-60的外观设计是在保留了马自达品牌运动基因的同时,又成功融入了当下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和简约风格,这个造型对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
坐进车内,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台车的内部空间和舒适性配置,跟我们印象中那个“不拘小节”的马自达完全不一样了。
可以说,EZ-60的内饰是马自达充分听取了中国消费者意见之后交出的一份答卷。
前排的两张座椅被称为“零重力座椅”,不仅听起来高级,实际乘坐感受也确实非常舒适,包裹感和支撑性都做得很好,而且还配齐了电动调节、通风、加热、按摩这些功能,长途开车或者堵车的时候,能极大地缓解疲劳。
后排空间的表现更是这次的一大亮点,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后排膝部空间达到了122毫米,这意味着即使是身高一米八的成年人坐在后排,膝盖离前排座椅靠背也还有相当宽裕的距离,完全可以轻松地翘起二郎腿。
这在以前的马自达车型上是很难想象的。
而且,后排乘客的待遇也没有被忽视,座椅同样有通风和加热功能,前面还提供了一个小尺寸的触控屏,可以独立控制空调、音乐等,充电口和放手机的储物槽也都考虑到了。
再加上头顶那块面积接近2平方米的超大天窗,让整个车厢内部感觉非常开阔、明亮。
可以说,在营造车内乘坐的舒适度和豪华感方面,EZ-60这次是下足了功夫。
当然,对于一辆车来说,开起来的感觉才是最核心的。
EZ-60的动力系统和底盘,其实藏着它最大的秘密,也正是它与长安汽车深度合作的体现。
这款车是基于长安的EPA1平台打造的,也就是和深蓝SL03共享了技术平台。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换壳车”吗?
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看。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底层技术上的成熟和强大,也体现了马自达作为一家老牌车企的务实和智慧。
与其自己从零开始投入巨大的成本和时间去研发一套全新的三电系统,不如直接采用合作伙伴已经非常成熟可靠的技术平台,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并控制成本。
EZ-60提供了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形式,纯电版在城市里开,既安静又省钱;增程式版本则增加了一个发动机用来发电,但不直接驱动车轮,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续航焦虑。
而且,它还用上了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这意味着它的充电速度会非常快,大大减少了充电等待的时间。
那么,用了中国的技术平台,马自达最引以为傲的驾驶乐趣还在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自达派出了自己的全球顶级工程师团队,和长安的工程师一起,对EZ-60的底盘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的联合调校。
尤其是在悬架系统上,它配备了一套可以连续调节阻尼的减震器,说白了就是这套悬架能根据路面情况和驾驶风格,实时调整自己的软硬程度。
在颠簸路面上,它可以变软一些,过滤掉多余的震动,保证舒适性;而在过弯或者激烈驾驶时,它又能变硬一些,提供足够的支撑,抑制车身侧倾。
正是通过这种精细化的调校,即便车身因为装载了沉重的电池组而变重,马自达依然有信心让EZ-60保留品牌那种独特的、精准的操控感,实现所谓的“弯道中贴地飞行的驾驶质感”。
然而,尽管EZ-60在设计、空间、技术和操控上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同样现实。
首当其冲的就是品牌认知度的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马自达可以说是一个“新手”。
当现在的消费者考虑购买一辆电动车时,他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比亚迪的技术、特斯拉的品牌效应,或者是蔚来、理想等新势力提供的贴心服务。
马自达这个名字,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良好口碑,在新能源领域并不能完全继承过来。
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向市场证明,自己也能造出优秀的电动车。
其次,在智能化和软件生态方面,传统车企普遍面临着挑战。
EZ-60在硬件配置上可以说是给得很足,比如那块26.45英寸的超大中控屏、联发科的高性能车机芯片等等。
但是,现在的智能汽车竞争,早已不只是硬件的比拼,更重要的是软件算法和用户体验。
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成熟度、车机系统的应用丰富程度,以及语音交互的自然流畅度等方面,相比那些已经经过了好几年市场迭代和用户反馈的“新势力”品牌,马自达这位“后来者”可能还需要一个追赶和完善的过程。
这就像你买了一台配置顶级的电脑,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果不够好用,整体体验依然会打折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