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段视频,视频里一辆理想汽车生产的家用SUV,以非常快的速度撞上了一辆大卡车。

按理说,小车撞大车,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

可视频里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辆大卡车被撞得驾驶室和车身都分家了,整个车头翻了过来,而那辆理想SUV看起来却没什么大碍,车身结构保持得相当完整。

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有驾

这段视频一放出来,立刻就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短短两天时间,就从一个汽车品牌的宣传片,演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风暴。

理想汽车和负责测试的机构后来都出来解释,说这只是一次内部测试,是个“无心之举”,并不是要针对谁。

但这件事的热度一直没有降下来,大家都在讨论,这到底是一次真实的安全展示,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秀?

事情要从7月29日说起,那天理想汽车正在开一场新车发布会。

为了展示自家新车理想i8的安全性,他们播放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碰撞视频。

画面显示,一辆理想i8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正面撞向了一辆东风柳汽生产的乘龙卡车。

碰撞的瞬间非常激烈,结果是卡车的四个轮子都弹了起来,驾驶室和后面的大货箱彻底分离,车头直接倒扣在了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上。

相比之下,理想i8的车身框架,特别是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A柱、B柱,都完好无损。

这个画面的冲击力非常强,理想汽车想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们的车非常安全,连大卡车都撞不过我们。

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

视频里,那辆被撞得“散架”的卡车,车头上的“乘龙”品牌标志清清楚楚,没有做任何遮挡处理。

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有驾

这就等于直接告诉所有人,是理想汽车把乘龙卡车给“撞废了”。

这下,乘龙卡车那边可不干了。

他们觉得非常委屈,自己好端端地生产卡车,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别人家新车发布会上的“反面教材”?

于是,乘龙卡车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立刻发声,言辞激烈地表示自己“被摆了一道”,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并且宣布公司的法务部门已经开始介入处理这件事。

紧接着,乘龙卡车的母公司,也就是东风集团,也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会全力支持旗下的东风柳汽公司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原本是理想汽车单方面的安全宣传,现在变成了两个大型汽车集团之间的公开矛盾。

理想汽车方面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匆忙地发布了一个新版本的视频,在新视频里,卡车上的品牌标志被打了马赛克。

但是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了,原始视频早就传遍了全网。

这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不仅没能平息舆论,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他们是心虚了,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质疑,大家不再只关注谁撞赢了谁,而是开始深究这次碰撞测试本身到底合不合理,科不科学。

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有驾

首先,最大的疑问就是测试的条件。

有懂行的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比如中保研的测试,正面碰撞的速度标准是每小时64公里。

而理想这次测试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公里,远超常规标准。

这就让很多人怀疑,这么高的速度是不是为了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而牺牲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后来,进行这次测试的中国汽研机构也发表声明,承认这确实不是一次国家规定的标准测试,只是一次企业委托的开发验证测试,也就是说,这个结果只是给理想汽车自己内部参考用的,并不能作为评价车辆安全性的官方标准。

更关键的争议点,落在了那辆被撞的乘龙卡车身上。

理想汽车在后来的解释中,称这辆卡车只是一个“移动式壁障物”,意思就是把它当成一个会移动的障碍物来看待,并没有特意针对乘龙这个品牌。

但是网友们并不买账,大家开始刨根问底:这辆用来测试的卡车,到底是一辆什么状态的车?

是一辆全新的车,还是一辆已经使用了很久、快要报废的二手车?

碰撞之前,卡车驾驶室和车架连接的锁止机构是不是完好的?

有没有可能为了达到预期的碰撞效果,事先对这辆卡车做了一些改动?

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理想汽车还是测试机构,都没有给出一个有第三方独立验证的、让人信服的答案。

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有驾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如果其中一方选手上场前就被动了手脚,那比赛结果的公正性自然会受到所有人的怀疑。

当这些疑问得不到解答时,网络上的舆论风向也彻底变了。

大家不再严肃地讨论汽车安全技术,而是开启了一场全民的恶搞狂欢。

网友们发挥无限的创意,把理想i8的图片P到了各种不可思议的场景里,有的P成了和高铁对撞,有的P成了和航空母舰对决,甚至还有和外星飞船相撞的。

各种各样的段子和调侃,比如“如果有了这辆车,俄乌冲突早就结束了”之类的话,在网上传播得非常快。

这种恶搞文化,把一个原本应该非常严肃的安全测试,变成了一个娱乐笑料,也让理想汽车最初想要传递的“技术过硬、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其实,对理想汽车来说,这种因为营销而引发舆论失控的局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就在不久前,他们推出的另一款车型理想MEGA,就因为外形设计比较独特,被网友们大量恶搞,当时理想的创始人还公开反思,说自己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而这次的碰撞事件,再次说明他们对于“流量是把双刃剑”这个道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他们可能只看到了震撼视频在前期能够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却没有预见到这种不严谨的操作在后续会引发多么大的负面争议。

即便他们最初真的是无心之过,但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人人都可以发声的舆论环境中,任何一个不慎的举动,都可能被各种力量推动,最终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漩涡,给品牌形象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害。

理想中国汽研回应撞车测试:称无心之举,未涉他品安全评估-有驾

同时,透过这次事件,我们也能看到当前整个汽车行业在极度“内卷”下的深层问题。

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车企的每一次营销活动都像是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可能从吸引眼球变成引火烧身。

为了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很多车企都在安全测试上做文章,而且花样越来越多,越来越极端。

比如用枪打电池包,把整辆车从高空扔下来,甚至让装甲车从车顶上压过去。

这些测试本身或许能展示车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性能,但当测试开始拉上第三方,尤其是竞争对手作为“陪衬”时,性质就变了,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带有攻击性的“公开处刑”。

正因如此,许多行业专家和消费者都在呼吁,应该尽快为这类非标准的商业化测试建立更明确的规范。

比如,如果要进行涉及其他品牌的对比测试,是否应该事先获得对方的授权?

测试车辆的具体状况、测试场景的关键参数等信息,是否应该做到完全公开透明,并且接受独立第三方的监督?

只有这样,测试结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保证。

最终,在8月3日,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都发布了官方声明,试图为这场风波画上句号。

理想汽车将测试卡车定义为“移动式壁障物”,并强调是“无心之举”导致了争议。

但这份声明能否真正平息公众的质疑,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场闹剧反而像一堂生动的公开课,让大家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车企的各种宣传。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汽车的安全性能,绝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次碰撞测试的视觉冲击力上,而是需要更全面、更科学、更透明的数据来支撑。

如果这次事件能促使车企们从追求一时的震撼画面,回归到踏踏实实地进行安全技术研发和透明沟通上来,那么这场碰撞最终撞开的,或许不仅仅是卡车的驾驶室,更是汽车营销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新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