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城市的灯光还没完全熄灭,我在地下车库里蹲了半个小时,只是为了数清楚一排小鹏X9的后备厢里,到底有几瓶矿泉水。没办法,这就是所谓“实地取证”。新车首发总要有点仪式感,哪怕仪式的对象是自己。“增程版来了,赶紧去感受一下。”有人这么交代。我皱着眉头,试图回忆上一次对着一辆中大型MPV感到好奇,是不是得追溯到邮递员骑三轮送报纸的年代了。
问题抛给你:如果你有一大家子人、远方有亲戚需要探望——你会选择一辆油箱60升、电池63.3度、还能用电还能烧油的“大号电瓶车”吗?或者你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参数,反正大多数时间,这俩数字对你而言没什么分别。小鹏X9增程版正式亮相,钢铁躯壳下装着1.5T的增程器、一块超级厚的电池,再加一肚子汽油,简单粗暴地往续航数据上拼起来,纯电能跑452公里,综合能挨1602公里——说是“忘了加油站和充电桩吧”,倒也不夸张。
就像审一宗案子,先不着急下结论,还是讲点关键信息。近年来,小鹏汽车这位“老新势力”玩家,显然嗅到了市场味道变了。纯电不香了?谈不上,但纯电市场里,你一拳我一脚,格局压根“卷到骨髓里”。小鹏X9的纯电版销量,说白了,就那样。月销一千多,顶多算中型选手奋力游水,边上还有理想、极氪等一帮会水的。这时候,小鹏搞出了X9增程版,很有点儿横刀立马的意思——做市场上几乎唯一的增程MPV,是不是兵行险招?
时下的MPV世界,大家都争着追求高端路线、智能化、内饰一键沙发,不过消费者最慌的,还是“续航焦虑综合征”。纯电车跑长途,老司机都心惊胆战地算着电,还有人专门开发了各种“加电规划APP”,以致某些充电桩旁边比服务区还热闹。这个时候,小鹏X9增程版抖了抖身上的数据,告诉你:一个60L油箱、63.3kWh大电池在手,1602公里的理论续航,就算开去三亚也不虚。有人可能质疑,这种综合续航是怎么测出来的?“应试型”数据上,看起来很美,现实路况下能不能靠得住,往往得用事实说话。但话说回来,这种“搞一切都大的极端配置”,在这个细分市场,还真没那几个敢这么干的。
不得不说,小鹏在产品策划上,从极光青配色到后轮转向(很少见于同级MPV),确实追求极客范儿。只是小鹏X9原本的造型就不是传统MPV那种“低调献身”的胖墩模板,这种大胆设计的尾部D柱斜切,看着像是工程师们酒后拍脑袋决定的——“别再千篇一律了!”优化空间利用的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就是不知道多少人能欣赏。
增程式MPV,理论上解决了中国家庭用户“买台七座大车回乡下、不担心充电不够用”的痛点。问题是,这场景真有那么多吗?现实里,90%的MPV最终被用来“周末大采购接娃”,剩下10%才敢跨城自驾。那剩下的90%,真愿意为了多出来的那一千公里续航,买单吗?
说到底,这市场还没到拼体力的时候,更像是——拼谁能打出新花样。小鹏想靠增程X9破局,但真要走量,还得回归定价这个老话题。参考同级竞品,看着理想高举高打的售价,小鹏会不会压着刀锋定价?如果一不小心打错算盘,小鹏X9增程版又成了摆在展厅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再说点外行看热闹,内行尝冷饭的事。增程技术虽然口口声声说能“零焦虑”,但背后隐藏着:油电混动系统的维护成本、长期残值、政策走势这些现实细节。别忘了,极端数据带来的夸张体验,多半只适合宣传本身。就像刑侦剧里那句:最离奇的案子,往往藏着最普通的动机。谁都想要万无一失的出行自由,但终归要回到路上的一跤一拐,修理厂里一瓶机油的尴尬。
有同事调侃,说小鹏这波是“不考数学考物理”,拼的是字面数据,而非实际感知体验。说不定将来某天,车主大规模涌入维修站,问的最多还是“这堆黑科技会不会坏得特别出人意料?”但对企业而言,强调自己是唯一敢这么玩的,也不失为生存策略。
夜深回头,再次看向那台小鹏X9增程版,像一只安静的鲸鱼,横在空旷的展位中央。这个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庞大且能量爆棚的MPV吗?或者说,用户会为技术“能上天”买单,还是更愿意为“脚踏实地”买单?也许,这就像我们每次下结论前,都得多问一句:是人适应了科技,还是科技非要把人变得更复杂?这个答案,或许还要交给未来的买单者,用脚去投票。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