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在广州车展藏了个大招:700TOPS算力+0.3秒推理,这套VLA司机大模型或许要改写智驾游戏规则
上周末去琶洲转了一圈,在理想的展台待了大半个小时。说实话,当你亲眼看着一辆车在停车场自己找车位,还能听懂“我肩膀冷胸口热”这种人话并调整空调时,那感觉挺微妙的。
这次广州车展,理想把发布会直接定义成“智能发布会”,压根没提新车。李想这人做事向来不含糊,既然敢这么搞,手里应该是攥着点东西的。
这个VLA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理想把他们的智驾系统分成了三代。第一代靠高精地图和规则,李想管这叫“昆虫智能”;第二代用端到端加视觉语言模型,算是“哺乳动物智能”;现在这个VLA,目标是“人类智能”。
听着挺玄乎,但现场体验下来,感觉或许还真有点意思。普通的辅助驾驶系统看到丁字路口就刹车,这是规则。VLA不一样,它会先判断盲区里可能藏着什么,然后决定怎么走。这就有点像老司机开车时那种下意识的防御动作了。
搭载Thor-U芯片的车型算力达到700TOPS,地平线征程6M也给配上了。硬件这块理想确实舍得下本。不过话说回来,芯片再强,算法跟不上也是白搭。
从辅助工具到生产工具
你跟这车说话的方式变了。以前是“打开空调”“导航回家”这种指令式的,现在可以直接说“帮我找个评分高的川菜馆,顺便订个位”。理想同学能调用车内接近500项功能,还能对接美团这些第三方服务。
这背后是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据说它的推理速度能压缩到0.3秒,碰到鬼探头、施工路段这些情况,反应速度比一般人可能还快些。当然,这是理想自己给的数据,实际路上跑起来怎么样,还得等更多人验证。
记忆功能也加进来了。不同家庭成员上车,系统能通过声纹和面部识别自动切换座椅、空调、驾驶模式这些偏好设置。用得越久,它对你的习惯就越熟悉。这倒是有点“越开越聪明”的意思。
L系列焕新版打了个硬件基础
五月份推出的智能焕新版把硬件底子搭起来了。L6全系标配ATL激光雷达,L7和L8配了双腔魔毯空气悬架,L9更进一步用上了双腔双阀。
激光雷达这东西,在夜间和逆光环境下确实管用。理想说能实现120km/h时速下的夜间事故车AEB刹停,这个场景在高速上遇到过的人应该知道有多险。视觉系统再强,碰上极端天气还是得有备份方案。
电池容量也涨了,L7 Max纯电续航到了286公里。对增程车来说,这个数据够大部分城市通勤用了。当然,你要是跑长途,还是得看那套5C超充网络给不给力。
充电这事儿不能拖后腿
理想在全国铺了3000座超充站,16000根桩,覆盖256个城市。充电12分钟跑500公里,这个账面数据看着不错。实际能不能达到要看电池温度、站点负载这些因素,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更关键的是,VLA系统能直接把你导到超充站,还能提前预约,确保到了就有桩能用。这种智能化和补能体系的结合,比单纯堆桩要聪明些。
纯电的i8上市后市场反应有点波折,定价、造型都被讨论过。不过作为理想第一款纯电SUV,它算是把这套智驾系统完整地装了进去。双电机四驱400kW功率,零百4.5秒,即便电量剩20%也能保持5秒加速,这个性能表现倒是没什么可挑的。
安全这条线不能松
智驾搞得再花哨,安全才是底线。理想坚持保留激光雷达就是这个考虑——多一层冗余,多一分把握。全速域AEB、自动紧急转向AES这些功能通过OTA持续在加,城市路口多方向人车混行的场景也能覆盖。
他们还搞了个AI推理可视化,把系统关注的风险区域用热力图展示出来。这个设计挺实在,至少让驾驶员知道AI在想什么,心里有个底。
每天7万次仿真验证,2800个极端场景覆盖。这些数字说明理想在测试上确实投入了不少精力。不过话说回来,再多的仿真也替代不了真实路况的千变万化,这条路还长着。
三步走的野心
李想把AI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增强能力、成为助手、成为家人。现在处在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过渡的节点。L4级自动驾驶能不能在2025年实现,这个不好说,行业里喊了好几年了。
但有一点挺明确:理想不想只做汽车公司,他们瞄准的是人工智能企业这个定位。车只是载体,AI才是核心。这个战略方向对不对,市场会给答案。
广州车展这次智能发布会,与其说是秀肌肉,不如说是理想给自己定了个调子。从增程到纯电,从配置堆料到技术驱动,转型的压力不小。VLA这套系统能不能撑起“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这个新标签,接下来几个月的OTA表现和用户反馈大概就能看出个七八分了。
说到底,智驾这事儿得一步一个脚印。吹得再响,不如让车主真正体会到省心和安全。理想这次押注VLA,算是在白热化的竞争里选了条差异化的路。走得通走不通,且看且等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