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新车,还没跑一公里呢,居然就成了“生活给的第一个大坑”?
谁能想到,理想L6刚下交付中心那会儿,周先生人还在家算着车库面积合不合适,结果车先被老天爷“教育”了一通。
瞅瞅这事儿——将近23万的全款、百余个坑的小白新车、4S店一推六二五、物流公司左支右绌,热热闹闹一场“新车未提先变旧”,活生生把大家的神经给拉紧了。
有没有一种,梦想与现实碰撞的既视感?
不少网友估计心里头咯噔一下,“买车路上山一程水一程,最怕半路杀出个幺蛾子!”
今天咱就聊聊,车未到提车人之手,就被砸了百来个坑,责任到底在谁,消费者的守护线是不是该补补孔了。
开头悬念丢出来,问题也简单——新车还没交付,途中心生“坑”,如果你是这个买家,心情会不会跟周先生一样五味杂陈?
调车、全款、物流托运,流程没一脚踏空,但新车的命运偏偏多了个天气“Boss战”,市场与规则的缝隙就这么暴露在眼前。
大家都说新车交付是人生大事,可能车主憧憬的不是车的性能,也未必是仪式感,他盼望的是那份“完整与归属”。
谁知道,天还没晴,落雹先下场,全款刚付完,坑洼已成型。
这事儿的痛感,想不共情都难。
先说提车流程,本来是周先生全款选好车型,款项到账那刻,他内心的满足简直盖过抢娃娃机大满贯。
理想品牌、22万+的售价、双电机四驱设定,绝不是一时冲动,更多是家庭出行的综合考量。
销售顾问专业范十足,啥都好安排,物流公司也说自己“靠谱”,还白纸黑字让客户放心。
但周先生这回信错了人——冰雹说来就来,当场让理想L6“秒变老车”:车顶、引擎盖、四门、窗沿,坑坑洼洼也太过分了。
这时候大家又要问了,谁该出来背锅?
要我说,这种“冰雹砸新车”的戏码,谁都不愿碰上,关键是理想汽车售后和物流方的态度。
周先生第一时间获知新车受损,心里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郁闷。

他从盼着提新车,直接转变为“见证新车出事故”,全程心理落差真心不小。
销售顾问一开始还说“有点受损”,等到现场一看,连周先生自己都忍不住说,“这哪里是一点?太离谱了!”
现场更狠——交车单递到了手里,意思是,损坏就认了吧。
内心戏估计都快上演群像了,有人纳闷,明明是全款新车,怎么变成“带坑保险品”?
这种情况下,周先生没有妥协,既不签收,也不收货。
他声称:要么换新车,要么退款,哪怕走媒体投诉,也不能吃这个哑巴亏。
媒体拍摄的画面下,坑洼的车身格外扎眼,把“理想与现实”的对撞直接定格。
4S店的回应却像是关门大吉——车辆离开交付中心就算交付完成,剩下的事儿不归自己管。
之后把锅往物流公司手上一推,说都是消费者和物流公司的事,自己就是个中介。
这里头就有点绕了,如果说销售顾问帮忙联系物流公司,合同又是消费者跟物流签,那就成了大家各自管各自?
可实际情况,周先生称,自己全程都没跟物流谈过,流程都靠销售协调,这时候规则是不是该更明了点?
如果没有“离开交付中心即交付完成”的明文告知,消费者权益就成了空头支票。
要是早这么说,谁还敢买调运车辆?
前头说完销售和4S店,后头轮到物流公司。
振海物流倒也不装,直接说了“是我们的责任”,但到了具体方案,画风一变,要“等领导商量”,轻描淡写,没个准话。
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卡在各方的“踢皮球”阵地里,不知道指望谁。
维修喷漆赔点钱?周先生不买账,毕竟新车变旧车,难道全款买的是二手品?
退钱换车,周先生的要求并不算过分,但逻辑链条里,谁来管新车在路上被砸的不测之灾?
这时候,消费者协会介入,开出调解单,但截至文章发稿,车还停在4S店里,一百多个坑印依然清晰。
其实这事儿,折射的远不止一个买家的个体烦恼,更是我国汽车新车交付和物流合同责任划分的现实难题。
现在一问,买车、收车、调运,到底谁能为“中途风险”兜底?
大家吐槽最多的其实是规则的不明确、责任推给消费者。
新车没到家,冰雹砸出来的不是坑,而是法律和合同里那个空白区。
明明全款买的理想L6,最后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活生生实例。
信息密度放慢点,咱想象下细节——哪怕是修修补补、喷漆返新,新车底子就毁了。
有些懂车的朋友都知道,原厂漆和后补漆压根不是一回事,日后出保、二手买卖都成问题。
赔钱能弥补吗?顶多心理宽慰点,后续隐患和贬值损失,谁又算得明白?
类似案例网上并不少见,什么“新手机快递路上摔坏”、“瓷器快递碎成渣”,但理想L6这事儿金额大,责任归属自带争议。
有老司机吐槽,这种合同里如果没有详细的交付条款,一旦途中出事,“消费者就得捏鼻认了?”
其实在大多数正常情况下,车辆要么4S店调运负责到底,要么你自己找物流全权担责。
可这事偏偏是销售帮找物流,物流又通过销售安排,合同归属暧昧,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再说冰雹,算是不可抗力,还是物流操作失误?这也是争议焦点。
要是天气预报能提早预警,司机或许就能把板车及时开到室内停车场,结果几个小时的疏忽成了消费者十几万的伤心账。
而理想汽车的官方回应,则给了“协调物流”这个说法,意图很明显,就是自己不直接负责。
但站在公众面前,理想品牌的口碑难免要打点折扣。
有网友甚至反问,“这要是买了特斯拉、小鹏呢,还不是一样让消费者自认霉运?”
不管哪个公司,汽车行业的服务体系该对这样突发事件给出明文标准,而不是给每个遭遇的人都送一个“你自己解决”。
冷静一点看这场纠纷,其实落脚点在于合同的“最后一公里”到底怎么写?
交付环节往往是最让买家头疼的地方,各方推诿,风险就落在信誉最薄弱的地方。
消费者全款买的理想L6,却得到一个坑坑洼洼的现实,每个人心里都已经发了朋友圈感慨。
法律上,运输合同该怎么约定车辆风险转移节点?
经济学上,谁来补偿新车的“残值损失”?
流程上,4S店销售帮联系物流,是否有责任提醒风险?这些问题,不解决,下一个理想L6或哪个品牌的新车主,依然有可能遭遇同样的困境。
你说这事是技术性失误,归咎于合同漏洞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行业标准没跟上时代脚步。
新车交付应该是无忧的体验,现在成了提心吊胆的考验,谁的心里能不堵得慌。
或许这场交车风波能给整个汽车行业敲个警钟:要交付新车,不只是物理交割,更是权责清单的升级。
敢收全款,就得保障全程无缺陷的交付标准,要不然就是对消费者权益模糊化处理。
要说解决方案,除了消协介入、法律途径外,更多还得靠厂家、门店和物流方提前制定清晰细则,把风险和责任话说明白。
老司机提醒,买家再遇到“异地调车”,一定要签明风险归属,不然花了大钱,连“鸡蛋大的冰雹”也变成了碎心的理由。
最后,理想汽车这场“未见面先受伤”的案例,或许会激发大家对汽车交易流程的重新审视。
我们相信,只有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收获一辆完整无损的新车,才能让所谓“理想和现实”真正靠拢。
话说回来,你要是周先生,遭遇这种坑,你是要修补了事、要求退款,还是坚决要新车?
欢迎聊聊你的观点,说不定你的经历也能给后来者多提一个醒。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