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人驾驶出租车预约火爆:科技重塑出行新图景

2025年8月的上海街头,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出行革命正悄然掀起热潮。自8月1日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发放以来,小马智行、百度智行等8家企业联合传统出租车公司推出的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迅速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高峰时段车辆满载、非高峰时段排队8分钟、试点区域日均订单量突破千单——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预示着城市交通生态的深刻变革。

上海无人驾驶出租车预约火爆:科技重塑出行新图景-有驾

一、现象级火爆:从“尝鲜体验”到“日常选择”

在浦东金桥的川桥路,记者亲历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丝滑”体验:通过“小马智行”小程序下单后,3分钟内一辆雷克萨斯RX无人车抵达指定点位。车辆主驾无人的设计让乘客需通过手机解锁车门,后排座椅背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路况,副驾驶座上的毛绒玩偶与“童声播报”的等待提示,为这场科技之旅增添了几分趣味。

运营首周,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便呈现“预约火爆”态势。数据显示,工作日早高峰(7:30-9:30)车辆基本满载,非高峰时段平均等待时间约8分钟,运营范围覆盖啦啦宝都购物中心、世纪公园等30余个核心商圈及地铁站。乘客张女士表示:“原本只是带孩子体验科技,结果发现刹车比新手司机更平稳,变道决策也果断,以后通勤可能会优先选择。”

二、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到“开放路”的跨越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落地,离不开技术可靠性的严苛考验。根据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标准,获牌车辆需完成超1万公里测试、百公里接管率低于0.1次(即每1000公里仅需人工干预1次以下),这一数据远超2024年示范应用阶段的“百公里接管率低于1次”要求。

以小马智行的车辆为例,其搭载4个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及毫米波雷达,可实时监测500米内行人轨迹,决策系统能在0.1秒内响应突发路况。在丁字路口无红绿灯场景中,车辆通过“减速-等待-倒车-转向”的连贯动作,展现了堪比“老司机”的应变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远程安全员制度的引入为安全兜底:每辆车配备云端监控团队,可在系统失灵时30秒内接管控制权。

三、政策与市场:一场“双向奔赴”的改革

上海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爆发,是政策创新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2022年,浦东新区率先出台《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事故责任划分、数据安全等关键问题,为企业扫清合规障碍。2025年,随着758公里智能道路覆盖金桥、世博等核心区,以及“车路云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技术落地的物理基础得以夯实。

市场端,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转型压力与自动驾驶企业的商业化需求形成合力。锦江出租、强生出租等企业通过“科技公司+传统车企”的“师徒制”合作,既保留线下调度网络,又接入自动驾驶技术,为司机群体提供“车辆清洁员”“远程监控员”等新岗位。数据显示,Robotaxi单公里成本已降至2.3元,低于网约车均价(2.8-3.5元),武汉等地的试点项目更实现区域盈亏平衡,技术降本效应显著。

四、挑战与未来: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尽管前景广阔,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责任认定方面,尽管华为、特斯拉等企业承诺承担系统主责事故赔偿,但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阶段,保险产品创新亟待跟进;用户体验层面,部分乘客反映车内空调无法调节、指定点位上下车不够灵活等问题,需通过技术迭代优化;就业结构上,如何平衡技术替代与人力转型,避免“科技红利”转化为“社会阵痛”,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必答题。

展望未来,上海的探索或为全国提供范式。根据规划,浦东新区将于年内实现全域自动驾驶开放(不含陆家嘴等重点区域),临港、奉贤等区域也将逐步加入试点。同时,上汽智己Robotaxi计划开通迪士尼至浦东机场的L4级专线,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中金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40%以上。

结语:当“未来出行”照进现实

上海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预约火爆,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注脚,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体现。从立法保障到场景开放,从企业合作到用户教育,这场出行革命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科技向善”的深刻思考。当“方向盘后无人”成为街头常态,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包容的交通时代的到来——而这一切,正从2025年夏天的上海街头悄然启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