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实时路况,通勤避险的5个关键提醒

郑州交警在暴雨中反复呼吁:“遇深积水勿强行通过”,金水路等主干道的险情印证了盲目涉水的危险性。中州大道车辆缓行、电瓶车被冲走的画面,警示着极端天气下认知不足可能酿成悲剧。当暴雨成为“新常态”,每个个体该如何炼就科学避险的生存智慧?
暴雨导致街道积水,骑行者试图穿越洪水区域

2025年8月7日,郑州又一次被暴雨“突袭”,橙色预警高悬,局部降水量甚至飙升至100毫米以上。这场雨不仅来势汹汹、范围广阔,更因与前期降雨高度重叠,让这座城市再次面临“看海”的严峻考验。金水路、中州大道等主干道积水严重,隧道被封,连电瓶车都被水流冲走,京广路隧道更是直接“失守”。全市迅速启动三级防汛应急响应,停产、停业、停课、停运,一切都在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这已不是郑州第一次在暴雨中“水漫金山”。2021年的“7·20”特大暴雨,曾让这座城市刻骨铭心。四年过去,尽管城市在排水系统改造、竖向规划优化等方面投入巨大,试图构筑抵御洪涝风险的“隐形堤坝”,例如对低洼区进行“微整形”,构建“韧性节点”,并提出“1224”全方位管控体系。但郑州作为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城市,地势整体低洼,加之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面积硬化地面,以及部分区域排水管网的承载力与极端降水强度之间的固有矛盾,使得城市在面对超常规降雨时,依然显得脆弱。每一次“看海”,都在拷问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里子”是否真的跟上了“面子”的建设?

面对“新常态”的暴雨,我们不能只做被动的“吃瓜群众”,更要做主动的“避险达人”。这堂“雨季出行避险必修课”,绝不仅仅是给开车党准备的:

1. 行人篇别让“看海”变“触电”!: 暴雨中步行,最忌讳“盲人摸象”。积水之下可能暗藏被冲开的井盖、断裂的电线。记住:避开积水是王道,实在无法避开,请用雨伞或木棍探路。远离电线杆、变压器、广告牌等带电设备,谨防触电。涵洞、地下通道等低洼区域,水情不明切勿冒险。你的装备库里,除了雨衣雨鞋,一个充满电的充电宝、应急手电筒、甚至一个能发出求救信号的哨子,都可能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2. 居家篇宅家也需“未雨绸缪”!: 别以为躲在家里就万事大吉。暴雨来临前,检查门窗是否紧闭,防止雨水倒灌。最关键的是“断舍离”——积水可能入室时,及时关闭电源、煤气总闸,拔掉所有电器插头,避免漏电、短路引发危险。低洼楼层的住户,务必提前将贵重物品和重要文件转移到高处,备好应急包(水、干粮、药品、手电筒、收音机)。社区通知撤离,务必果断转移,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3. 公共交通篇地铁公交“逃生指南”!: 私家车寸步难行时,公共交通是首选。乘坐地铁遭遇停运或积水,保持冷静,听从指挥,切勿擅自行动。车厢进水,记住“砸窗逃生”——利用安全锤敲击车窗四角。乘坐公交车,留意窗外积水,车辆被困时保持镇定,等待救援。熟悉紧急出口和安全设备,是每个乘客的责任。

4. 车辆篇你的“硬核”避险操作!: 郑州交警的提醒字字珠玑:不熟悉、不确定水深的路段,不要轻易涉水。积水过深(超过轮胎一半)时,切忌强行通过。一旦熄火,千万不要二次启动! 这可能导致发动机报废,保险拒赔。正确做法是立即熄火,人员安全撤离,等待专业救援。车辆落水有“黄金三阶段”逃生法:刚落水开门逃生;水漫车门砸窗逃生;水完全淹没,待水压平衡后深吸气推门逃生。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请务必牢记!

5. 科技赋能你的“移动避险雷达”!: 在信息时代,手机是获取和传播避险信息的“雷达”。充分利用气象App(如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实时获取预警、路况、管制信息。你也可以成为信息“节点”,通过抖音直播、微信群等分享实时情况,为他人提供一手信息。但请务必核实来源,做“谣言粉碎机”,而非“谣言扩散器”。

郑州暴雨再次警示我们,极端天气已成为常态。城市治理者在提升基础设施韧性的同时,作为个体,我们更需将科学避险的“生存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个人防范到自救互救,再到科技赋能下的信息共享,每个年轻个体都是城市韧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我们一起,将每一次“看海”的经历,转化为下一次“乘风破浪”的底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