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2023年的情况,听起来真是一言难尽。这个行业的节奏快得很,尤其是去年,供应链问题一波接一波,疫情的阴影还没散去,又遇上了资金链断裂、债务高企的麻烦事,简直像是一本充满跌宕起伏的小说。
我记得有个朋友,刚好是去年买了威马EX5。买的时候,渠道促销力度大,说是新车优惠后才17万左右,但我其实心里就有点打鼓。问他:车子质量咋样?售后咋样?他说:反正买得快,舍不得细想。结果半年后,论坛上一堆吐槽。仪表盘闪烁、零件缺货、维修排队都成常事。最搞笑的是,他的车子才开了不到一年,仪表天天亮,也不敢随便去4S店,怕又修不好。
对比一下一样价位的车,比如比亚迪秦或者蔚来的ES6,威马确实差了一个档次。软件体验、售后响应时间,尤其是车的稳定性。去年我跟某个维修工聊过,他说:调试硬件一种多、软件那块,技术都不够成熟,硬件问题一出,找半天。这让我想到,按道理研发团队都在不断优化,但他们更多在走形式。就像早年我在供应链上看到的,原材料价格涨得快,想压价难,虽然威马自己说降本增效,实际上是勒紧裤腰带。
说到供应链,这一块我比较有生活经验。就像你买菜,菜价涨了,肉价也涨,大家都难受。威马前几年,电池价格飙升了30-50%,原料涨了一大截,成本直接被挤压。国内供应商压力大,欠款、催债不断。去年,那个电池厂还闹事,要了8000万,去4S店堵门的事不稀奇。我还翻了翻笔记,觉得这像极了村里小生意,资金链一断,就散伙。
威马的研发还是有点萌新味。虽然沈晖在行业里还算有点声,但他的背景毕竟是从海外工程和结构出身,转到造车这事,算是跨界。听有人说他是人脉+钱脉都挺广,但实操下来,发现不少技术都照搬别人,连续用吉利专利,改少了,顾客反应也多。自己原想搞软件+智能,但在硬件上没加强,反而被比亚迪、特斯拉甩在后头。
说到软件和智能,其实这也是威马的痛点。去年APP崩了多次,车主们吐槽连不上、远程锁车要等半小时。我觉得,他们试图做智能,但技术没跟上市场的需求。有时候想,他们是真的没有能力突破,还是在策略上走偏。去年我朋友说:挺难的,功能那块,除了折腾硬件,软件上线还得持续更新,怎么就掉链子了?这让我想到,很多工厂其实生产能力还不错,可售后和软件支持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哎,回到公司。去年威马搞了几次重整,法院也介入,但效果到底怎样?倒是听说,去年四五月,法院批了公司重整方案,深圳翔飞和宝能系开始入场。新老板来了,估计是想趁机捡点漏。但我觉得,真想翻身,还得靠真正的技术突破。低成本高性能的电池技术,或者出个持续质量稳定的车型。
也有猜测,去年沉寂的沈晖,可能还在守着公司账户的某个角落。毕竟,今年很多债务还在续,现金流还没完全缓过来。看财报,债务高达203亿,而资产不过三十几亿。你说,这还算健康状态?我原本以为中小企财务就这样,一不小心就崩了。
说到这里,突然觉得有点奇怪——那么多大家都在看新能源威马却像踩了刹车的车,慢慢倒退。我其实没细想过,但猜测,可能技术成熟还得等等。别说市场,就连自己的供应链都被打得七零八落。
未来怎么办呢?我觉得,威马要是能把软件搞定,优化售后,留住用户,还是有点希望。但进入大众市场后,成本必须压得低一些,否则亏损会更大。按我心算,百公里成本大概在3-4元左右,赚头不足,也不敢贸然涨价,只能靠量走量。
这段时间我还碰到个疑问——威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技术?还是渠道?还是资金?这几年看下来,每条路径都有问题。如何在这个市场里找到出路?我真不知道。
这次看威马的情况,最大的感触还是不安。技术差也就算了,管理乱成一锅粥,债台高筑,基本盘都快散架。沈晖这个人,造车以外,似乎也没太多能翻盘的底牌。
未来能否改观?或许要看他们能不能在供应链上再站起来,车的品质和软件体验能不能突围。这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不知你还注意到没有,除了技术和资金,最重要的还是那份用户心里想啥。销售多靠补贴,用户不买账,售后的服务又跟不上。你觉得,是不是还得靠真心赢一批真正的忠实用户?还是说,借助海外工厂布局,想走出去再创业?我倒觉得,现在还得从根儿扎起,别再像过去一样,急着拼市场速度。
我觉得,威马的故事还没完。它像个身处泥潭的车,想冲出来,还得靠技术、管理和市场三头同步发力。
你觉得它还能再撑几年吗?还是早早变成另外一种壳车?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