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一条吐槽帖刷爆了汽车社区,真是让人意外又觉得合理。发帖人是一位帝豪第四代车主,车子才开了一年多,行驶里程还不到一万公里。不过每次洗车都勤快得要命,朋友还笑他车漆都快被搓薄了,结果他自己掏出手机一看,底盘铁件已经锈迹斑斑了。帖子不到三小时点赞就破万,评论区更是炸锅。其实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把大家对新车质量的担忧再一次抛出来,让我不由得想:到底车的质量怎么看?
我先不说别的,光看官方资料,帝豪2022年上市时说是用升级底盘防腐工艺。国家标准GB 17395,盐雾试验要求240小时都不出现红锈,吉利的手册还写4年或10万公里的腐蚀保修。然后这车主描述的情况,一年不到就出现穿透式锈点,明显跟承诺不符。这里面有几个疑问:第一,是不是材料问题?第二,是工艺缺陷?或者这只是极少数个案?我对应的车质网和黑猫投诉查了半天,发现近期类似问题大概有14个左右,虽然不多,但集中在2023年的批次。更让人皱眉的是,去4S检测后得到的建议仅仅是打补漆或自己花钱做底盘装甲。
这让我想起一条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说了,三包内因制造问题导致损坏,生产者和经销商都得负责。底盘防腐本就是关键部件,如果真测出质量问题,理应免费修,也能索赔。但现实操作太繁琐,鉴定费、时间都在耗消维权的热情。很多车主最后都选择了认倒霉。
在我看来,消费升级就得看得清楚品质。国货品牌不能只靠景象,要能经得起低头一看。这个帖子下一半网友说:自己都不敢细看车底,那是怕发现问题,也不想花时间去争取。另一半则在呼吁官方回应,不想看到公关话术。我猜,官方恐怕很快会出来一套保证这是个别现象的说辞,但我更希望是出一个真诚的说明,直面缺口的原因。否则,下一次,可能勤洗成了用脚投票。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事:有没有可能,像像开自定义配置这样的事,能让消费者自己选?比如底盘是用MT还是AT,钢材是不是双面镀锌,刹车类型是电还是手刹,仪表盘要机械还是电子,甚至车身颜色也能挑。就像点餐一样,达到一定订单量就生产。这个想法我也没细想过,可能太新潮,但对于一帮有个性、喜欢折腾的00后,挺有吸引力的。
我还想问,这种问题是不是沿海城市更严重?毕竟雨水中盐分高,容易腐蚀。这一点,我听朋友说得多:有的车在沿海开几个月,就会生锈。我不禁猜测,可能工厂在某些地方偷工减料,或者说,厂里为了降低成本,没愿意花大价钱用更厚的防腐材料。对比一下长城魏建军的话:国产车生锈,要么是良心问题,要么是真工艺不过关。我觉得,实际情况大概偏向后者,尤其是长期不开、存放潮湿的环境下。长时间不开车,车底和车身就像没用油漆的铁块一样。
说到耐用问题,我倒想到一件事。帝豪这个品牌,很多用户其实都不算特别宽裕。研究耐用性和用车成本的话,强烈建议他们能恢复一款1.8升自吸+手动挡、手刹的配置。这其实不难,比如说订车超过10台可以批量生产——我那辆19款的帝豪,开了13年,走了二十多万公里,除了变速箱油,几乎没出大问题。相较之下,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辆老帝豪的底盘,还是冲压双层的,跟新版车比,感觉安全感更高。现在22款的就变成了单层冲压,说实话,刚开始觉得新技术厉害,但其实耐用性可能还得靠传统工艺来保障。
我猜,或许底盘喷漆还是个简单有效的办法。非得用那个很花哨的镀锌什么的,反正我觉得用普通的防锈漆,成本低一点,效果也不错。听说不少人吐槽国产车,最怕就是锈。你看我那十年老了帝豪,差不多二十万公里,也没见啥锈迹。是真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说实话,我也有点嫌麻烦。要我每天勤洗车,揣摩啥最佳清洗时间窗,这不是在跟自己作死吗?反倒少洗点可能是个办法——开长时间不开车、存放在潮湿地方,这个问题其实更严重。你们觉得呢?有没有用得靠铁锈抗争的车主?或者,还是应该像我说的,直接在配置上多下点功夫,真材实料。
讲真,我还在琢磨这个新思路,可能挺难落地,但总觉得,面对国产车质量的缺口,我们是不是得从更深一点的地方去想?也许开车的体验不仅仅是一台车的颜值或配置,更是一种用料和工艺的堆叠。是不是买车,也该考虑能不能抗锈的标准?下次洗车是不是还能更安心点?
你们觉得,有没有那种定制底盘的可能性?让消费者选择自己惯的配置,从源头上避免事后补救。钱、技术、市场,什么都在变化,但我还真相信,踏实的用料和工艺,才是最根本的硬道理。
(这段先按下不表——心里总有个疑问:国产车真有那么大问题,还是我们太心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