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最后的倒下:从“皮尺部”到资质壳,这家公司到底输在哪?
众泰的最后一条生产线,在重庆璧山被法院强制拆除。这意味着,它的复产希望彻底破灭。表面看是一家企业的倒闭,实际上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汽车市场过去十年的大浪淘沙。
1. 为什么众泰会走到今天?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靠模仿起家,靠价格走量,但没能建立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我记得大约2016年前后,在县城街头随处可见众泰SR9、T600,外观神似豪华品牌,价格却只要十几万。很多人买它,就是冲着“面子值”。我亲戚当时就买了一辆T600,刚提车那段时间确实很有“豪车既视感”,但开了一年问题就来了:电子设备失灵、配件难找、异响不断。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车企可能没办法走远。
事实也印证了这种担忧。众泰2024年全年只卖了14辆车,2025年上半年干脆零产量。六年累计亏损255亿,净资产缩水到只有八千多万。这点体量别说研发新能源,就连维持工厂运转都不够。
2. 众泰“死”得真的彻底吗?
表面上看是彻底清盘,但其实并不是完全归零。众泰仍握有“双资质”,理论价值超过20亿。在如今资质收紧、准入门槛提高的环境下,这张“入场券”对一些想造车的新玩家来说,依然很有吸引力。再加上30万台的年产能和部分海外订单,这些资源未来大概率会被新的资本接手。
这也是为什么,在产线被拆当天,众泰股票反而涨停。投资人赌的不是众泰能复活,而是它的壳资源。
3. 对行业的启示
众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只看短期销量,不重视长期产品力。模仿豪车外观、配置堆料,可以迅速打动消费者,但这套逻辑在新能源时代完全失效。今天消费者更在意的是续航真实不真实、智能化体验好不好、售后服务靠不靠谱。外观模仿再像,也不能掩盖“核心技术缺失”的现实。
相比之下,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能活下来,就是因为不断把钱砸到研发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哪怕过程很烧钱,但最终至少走出了技术路径。众泰在最该转型的2017—2019年,仍沉迷于“换壳”“借鉴”,结果等到新能源浪潮彻底到来,它已经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去追赶了。
4. 给消费者的提醒
作为消费者,其实也能从众泰的案例里学到一点:买车不能只看外观和价格。低价确实有诱惑,但售后保障、可靠性、长期保值才是决定一辆车“值不值得买”的关键。否则,等车企一旦倒下,配件、维保都会成为问题,最终吃亏的还是车主。
总结:众泰的倒下并不是偶然,而是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它的品牌或许会成为历史名词,但留下的资质和产能,可能会在别的企业手中继续发挥作用。对整个汽车市场来说,这是又一次“优胜劣汰”的提醒:真正能走远的,不是模仿者,而是有技术底气的创新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