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车企的燃油车利润还在输血新能源业务时,奇瑞汽车选择在9月25日这个关键节点同时完成港股上市与新车发布的双重动作。2.97亿股的全球发售、最高30.75港元的定价区间,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是奇瑞在新能源赛道的背水一战。但面对比亚迪80%的新能源渗透率和特斯拉的持续降价,奇瑞的资本故事能讲通吗?
港股上市背后的资本逻辑
奇瑞此次全球发售2.97亿股,定价区间27.75-30.75港元,预计募资规模约82.4亿至91.3亿港元。根据招股书披露,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插电混动系统C-DM的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升级以及海外市场渠道建设。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奇瑞研发支出仅占总营收的7%,远低于头部新势力15%以上的投入水平。
这种资本配置直指奇瑞的转型痛点。尽管2023年其整车出口量位居国内第二,但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19%,在欧盟碳关税政策倒逼下,技术短板已成出海最大障碍。此次募资若能如期转化为研发投入,其第三代混动技术有望在2025年实现纯电续航200公里的突破。
头部保荐与市场预期的双刃剑
中金、华泰、广发三大券商联合保荐的豪华阵容,反映了机构对传统车企转型的谨慎看好。但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锚点令人玩味:参照比亚迪港股20倍市盈率,奇瑞的定价区间隐含估值约为2023年净利润的12-14倍,这与其"技术奇瑞"的定位存在明显落差。
这种估值折价源于结构性矛盾。奇瑞目前仍依赖燃油车贡献超80%销量,瑞虎8系列月销过万的成绩虽亮眼,却难掩新能源产品矩阵单薄的现实。相比之下,同期申报IPO的极氪汽车虽未盈利,但凭借纯电架构已获得更高估值溢价。投资者显然在问:当行业转向电动化时,奇瑞的燃油车基本盘究竟是护城河还是拖累?
上市即推新:资本热度能否转化为销量?
选择在上市同日发布2025款瑞虎9和瑞虎9 C-DM,奇瑞的营销策略堪称教科书级案例。16.99万元起的插混车型定价,比比亚迪宋PLUS DM-i低1.5万元,配合万元现金红包、终身质保等预售权益,明显在复制比亚迪"技术平价"的爆款逻辑。
但市场环境已非三年前。特斯拉Model Y近期降价至24万元区间,直接挤压20万级SUV市场;港股汽车板块近3月平均波动率超15%,反映出投资者对价格战的焦虑。奇瑞此时上市,既享受了"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红利,也需直面资本市场的灵魂拷问:当补贴退坡、竞品降价时,C-DM的106公里纯电续航能否打动务实的中产家庭?
长期视角:港股平台如何重塑奇瑞生态
从更宏观的维度看,港股上市带给奇瑞的不只是资金。其全球发售结构中,国际配售占比高达90%,为后续海外并购预留了操作空间。传闻中与欧洲电池厂的合作若落地,将有效规避欧盟《新电池法》的供应链壁垒。而ESG评级提升更可能成为奇瑞打开德国市场的钥匙。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时间窗口。当蔚来在欧洲建成120座换电站、小鹏2024年将出口占比提升至20%时,奇瑞需要证明:资本跳板能转化为技术迭代的速度优势。毕竟在新能源赛道,后来者翻盘的故事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写。
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博弈中,奇瑞的底牌是20年整车制造经验与83个海外市场的渠道积淀。但决定胜负的关键,或许在于其能否用港股募得的每一分钱,在动力电池与智能座舱领域砸出看得见的水花。9月25日之后,资本市场给出的第一个估值数字,将成为检验这场转型战役的试金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