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撞卡车争议,揭露五星安全测试造假

一则理想i8与卡车以100公里/小时对撞的视频,瞬间引爆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神经。理想汽车高调宣称其A柱、B柱毫发无损,气囊全开,似乎在宣告一个“移动堡垒”的诞生。然而,被撞的乘龙卡车却迅速反击,怒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直指卡车驾驶室可能未经锁止,测试结果存疑。理想汽车随后对视频中卡车标识的紧急打码,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虚”表现。这起事件远非简单的车企口水战,它无情地撕开了汽车安全测试背后“五星安全”的营销幻象,暴露出行业内常见的夸大手法与商业化测试的隐秘陷阱。我们必须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生命安全被包装成营销噱头,消费者如何才能识别真实风险,避免沦为“安全幻觉”的受害者?
理想i8纯电SUV正式发布,7月29日亮相展示。

理想i8对撞卡车事件的核心争议,直指商业化测试的独立性与公信力。尽管理想汽车声称全权委托第三方机构,随机采购测试卡车,但乘龙卡车经销商推测的“驾驶室可能未锁止”这一细节,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测试条件中可能存在的“优化”空间。这种“优化”并非孤例,而是汽车安全测试领域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常见的夸大手法包括:
重卡与汽车碰撞测试展示

  • “特供车”的猫腻:部分车企为应对测试,可能在测试车辆上使用比量产车更高强度的材料或增加额外结构。例如,曾有德系品牌被曝专供测试车辆使用加厚150%的A柱钢材,而实际量产车则替换为普通钢材;特斯拉Model 3测试车电池包多焊12个固定点,实际交付车辆却减少至6个。这种“材料调包的魔术”让消费者购买的并非测试中的“神车”。

  • “应试教育”的极致:车企针对特定测试规程进行局部优化,而非全面提升整车安全。丰田工程师曾自述,他们针对25%偏置碰撞开发了“吸能诱导结构”,但该装置在量产时却被简化为泡沫填充块。现代汽车测试车甚至预装特殊轮胎,侧碰时可触发胎压骤降系统吸收冲击,而这项技术从未应用于市售车型。这无疑是把安全测试变成了“开卷考试”,只求高分,不求真才实学。

  • 规则漏洞的利用:测试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允许车企“微调”测试参数。美国IIHS数据显示,车企通过加装2kg配重块改变碰撞重心,就能将偏置测试成绩提升一个等级;欧洲Euro NCAP甚至允许测试车辆拆除后座以减轻重量,换取更高安全评分。这些“规则漏洞的狂欢”让测试结果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

这些手法共同编织了消费者眼中的“安全幻觉”,让看似完美的测试结果与真实风险产生巨大偏差。

当前中国汽车安全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机构主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研)的C-NCAP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中保研)的C-IASI。C-NCAP自2006年推出,对提升中国汽车安全水平功不可没,但因其测试车辆多由厂商提供、测试规程相对宽松,曾被戏称为“五星俱乐部”,导致其公信力一度受质疑。相比之下,中保研C-IASI则以从市场随机购买量产车进行测试、引入更严苛的25%偏置碰撞测试而获得了更高的公信力。著名的“帕萨特A柱门”事件便是明证:该车型在C-NCAP获得五星,却在C-IASI测试中A柱严重变形,侵入驾驶室。这种鲜明对比揭示了“金主”与“独立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当车企成为测试实验室的“金主”,测试方案设计便可能向戏剧性结果倾斜,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理想汽车在争议发酵后对原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也侧面印证了其对测试真实性的心虚。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营销伦理的沦丧。

消费者在面对复杂的安全测试报告和营销宣传时,亟需突破“安全幻觉”,建立更真实的风险认知。这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审视每一个细节:

  • 警惕“完美”叙事:任何高调、戏剧化的碰撞测试视频,都应保持审慎。实验室测试是特定条件下的模拟,无法完全复刻真实世界中无限复杂的事故场景。那些“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测试结果,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开卷考试”。

  • 优先参考独立第三方测试:选择那些从市场随机购买量产车进行测试的机构报告,如中保研C-IASI。关注其在25%偏置碰撞、侧面柱碰、车顶强度等关键项目上,车辆关键结构(如A柱、B柱)的变形情况以及假人伤害值等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比星级评定更能反映真实安全性能。

  • 深入了解车辆的主被动安全配置: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比例、安全气囊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安全带预紧限力功能是被动安全的基础;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等主动安全技术则能有效规避事故。别只看数量,更要看技术细节和实际效果。

  • 关注维修经济性指数:这直接反映了车辆在低速碰撞后可能产生的维修成本,是衡量日常用车风险的重要维度。毕竟,小剐蹭后的高昂维修费,也是一种“安全陷阱”。

  • 结合真实事故数据和用户口碑:通过查询相关事故案例分析,了解特定车型在真实碰撞中的表现,以及车主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实际反馈。民间组织“汽车安全真相联盟”自购车辆送检,踢爆某日系品牌测试车与量产车结构差异率达38%的案例,以及抖音博主用千斤顶实测车辆钢材硬度,迫使车企召回的事件,都证明了消费者力量的觉醒。

汽车安全,关乎生命,不容虚假。车企的营销应回归产品本质,测试机构应坚守独立公正,而消费者更应擦亮双眼,穿透“安全幻觉”的迷雾。只有当数据回归真实,当市场以消费者生命安全为最高准则时,我们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让每一次出行,都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安全基石之上,而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五星级”骗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