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孽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三菱败走真相,宁送发动机,不给技术

曾经占据国产车三成发动机市场的巨头,如今连名字都没能留在中国的版图上。 2025年7月,三菱汽车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彻底退出中国发动机业务。

这标志着三菱在华四十余年的经营全面落幕,从整车生产到核心零部件,这家日系品牌彻底退出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自作孽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三菱败走真相,宁送发动机,不给技术-有驾

一、国产车的“发动机教父”

1997年,三菱避开整车竞争,在沈阳成立中国第一家发动机合资公司“航天三菱”,专攻发动机技术。

彼时的自主品牌正深陷“造得出车、造不好芯”的困境:奇瑞靠进口发动机组装,吉利连调校都需外援,而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以耐造、油耗低的特点成为“香饽饽”。

2005年,比亚迪F3上市时,经销商仓库里堆得最多的不是整车,而是东安三菱的4G18发动机。 这款1.6L发动机是F3的“核心卖点”,当年5万台销量中,近八成用户冲着“三菱动力”下单。

长城首款SUV哈弗CUV更直接在宣传册印上“三菱4G64发动机加持”,上市首月卖出3000台,帮长城打开SUV市场。

巅峰时期,三菱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30%的市场份额,近九成自主SUV的引擎盖下都是三菱心脏。 三菱不用打广告、搞售后,仅靠供货就能“躺赚”。

自作孽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三菱败走真相,宁送发动机,不给技术-有驾

二、错把合作当“施舍”

三菱的衰落始于对技术合作的误判。 当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提出联合研发新发动机时,三菱却攥着技术不肯松手,连参数调整都需日本总部审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拿到4G系列发动机后,立即组建团队拆解研究,2010年推出自研1.5L发动机;长城从三菱挖来工程师,用三年吃透技术,2013年柠檬平台实现热效率38%的突破。

到2018年,三菱发动机在国产车的装机率从九成跌至不足五成,但三菱仍未警觉。 其整车业务同样滞后:2012年才与广汽合资成立广汽三菱,比大众晚15年,比丰田晚12年。

此时自主品牌已全面崛起,哈弗H6月销破3万,吉利博越靠智能配置圈粉,而广汽三菱的劲炫ASX“换壳不换芯”,奕歌定价虚高,2022年全年销量不足10万台,不及哈弗H6单月业绩。

自作孽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三菱败走真相,宁送发动机,不给技术-有驾

三、新能源转型的“慢半拍”

压垮三菱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电动化转型的迟缓。 2022年,当比亚迪宋PLUS EV月销破3万、特斯拉Model Y垄断高端市场时,三菱才推出首款纯电车阿图柯。 这款车定价19.98万,续航仅520公里,冬季实测缩水至400公里,且缺乏车联网功能,中控屏只能连蓝牙放歌。 结果2022年阿图柯仅售800多台,2023年直接停售——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EV同年卖了27万台。

三菱的产品迭代也停滞不前。 主力车型欧蓝德九年未换代,2023年款仍用7英寸中控屏,分辨率模糊到看不清导航字体;别家推广L2辅助驾驶时,它的自适应巡航还需顶配才给。 车主吐槽“开欧蓝德像开2015年的老车”,与竞品的语音控空调相比,三菱车主仍需伸手按按钮。

四、从“资不抵债”到彻底退出

2023年,广汽三菱陷入资不抵债,净资产为-14.14亿元。 同年10月,三菱宣布终止在华整车生产,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 2024年,广汽三菱更名“湖南智享汽车”,三菱二字从合资公司中消失。

发动机业务的退出更为彻底。 2025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股东完全退出,由北京赛苜科技接盘。 曾经占据国产车三成发动机份额的“心脏供应商”,连品牌招牌都未能保留。

三菱的退场并非孤例。 铃木早已退出中国,斯巴鲁2024年销量仅3000多台;丰田、本田销量下滑后加速建电池工厂,大众ID系列迭代智能座舱,唯有三菱成为首个彻底退出中国生产的主流合资品牌。

自作孽不可活,40年不向中国低头,三菱败走真相,宁送发动机,不给技术-有驾

五、三菱错失的三次战略机会

三菱的失败可归结为三次关键误判:

一是把合作当施舍。 国产车企寻求技术共赢时,三菱坚持“技术封锁”,连车型改款都要等日本总部审批半年。 同一时期,大众、丰田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推出“中国特供版”车型。

二是把优势熬成包袱。 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红利,让三菱轻视电动化转型。 当中国市场向新能源急转弯时,它仍在纠结“要不要做纯电”,导致技术、产能、渠道全面落后。

三是把市场看成卖场。 三菱认为中国消费者“只认技术”,却忽略用户对智能化、体验感的需求。 比亚迪抓性价比,特斯拉抓科技感,三菱直到退出都未造出一款贴合中国需求的车。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