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这次在重庆车展的发言,真的是火药味挺浓的。现场空气都紧张了不少,因为他直言不讳点名批评一些合资车企躺平不干。我觉得,这个躺平其实说白了,就是很多合资品牌换代时,技术还是老样子,产品就那么几件,价格却不降反升。你说这个是不是很现实?我自己站在研发一线,也看过不少这些换代车的工程师资料。整体上,他们产品用旧技术的比例还在30%左右,反正我印象中,能用新技术的就少。
可能他们心里想价格竞争没必要硬拼,稳扎稳打就好,但市场早就告诉我们了。消费者不傻——买车也像买手机、买家电一样,越来越讲究性价比和新鲜感。你去比亚迪、特斯拉,价格比那群合资车要高一点?但品质差异、配置差异、甚至用料差异,一个是铁打的,一个是纸糊的。
我还翻了下我的笔记,去年比亚迪秦PLUS燃油版,一百公里油耗6升,价格中等偏上:大约10万左右。它的车身结构、动力系统,甚至到车载系统都可以和一些合资B级车相媲美了。难怪测试中,百公里用车成本——我算了个粗略——大概0.6块钱,跟合资品牌的差不多,但配置和续航大大优于那些还在用20年前技术的合资车。
这些合资品牌为什么还在躺平?我猜,第一,他们被供应链拖的死死的。一些零件价格还偏高,供货也不稳定,毕竟比亚迪的自主研发已经大步快跑,发动机、电池、电控,都是自己做。这就像你在厨房里,自己采摘菜叶子,味道都比商场的菜新鲜,成本还会低一些。
照理说,如果他们能主动卷,理应抢占一些市场份额,但事实上,很多合资车的渠道还在依赖传统的销售套路:拉来老客户扫优惠券、搞促销,少创新多办促销活动。结果,用户变得越来越理性,价格战闹得越厉害,利润越少,品质越差。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昨天我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开宝马的年轻人少了,反而比亚迪、特斯拉更受欢迎。我问为什么?他笑着说:年轻人不喜欢被忽悠,想开得放心、耐用,又愿意尝试新技术。一方面,车企得跟得上年轻人的节奏,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也在悄悄变化。
我也得承认,不能把卷百分之百苛责到极点。比亚迪这样大幅推进技术创新,投入巨大,背后是无数研发人员的血泪付出。王传福说过度‘卷’也不行,其实讲得挺有道理。那种不断追求极限的卷,可能带来创新,但也容易导致成本失控、品质滑坡。
李书福和曾庆洪一直担心价格战、过度的单纯卷会冲击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们提醒我们,卷要有节制,要维持行业的良性循环。否则,就像走钢丝,一不留神就会摔得粉碎。
至于未来会怎样,我其实有点没细想过的猜测:如果车市继续卷下去,只会淘汰掉那些没有创新能力、只会靠低价死拼的品牌。然后,剩下的品牌,可能是技术逐步领先、用户体验更胜一筹的集团。
我觉得,真正的卷不是一味的拼价格,而是拼创新、拼用户体验。比如中控的智能化、续航和快充技术,那才是真硬实力。
这让我有点困惑——为什么一些合资品牌还在用过时的技术却不降价?我猜,他们也知道,自己在走老路。但难点在于供应链垄断、工艺成本、渠道惯,像一个大象转弯特别难。
或者说,他们心里其实也清楚——逆势创新,反倒是未来的出路。但怎么操作,很难破局。
再想一下,比亚迪敢于卷,就像我朋友说的:他们在拼命创新,别的品牌就尴尬了。
要我说,技术上卷,成本就会上升,怎么平衡?可能想的比实际操作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记得还看到有报道,新能源换电站建设速度比传统快充快多了。你想,未来用车越来越像手机快充那样便利,传统品牌再躺,是不是就更被边缘化了?
讲到这里,其实我挺好奇的:如果合资车企真卷起来,付出会不会让利润变得更薄,甚至影响到售后服务?他们那么多老技术堆在那,维护成本其实很高,不如直接研发新的东西。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个行业里,有没有一种可能——新技术、新模式,既能卷得过头,又能保证品质?我觉得未必。毕竟,要做到每辆车都完美无瑕,也太天方夜谭了。
这条路在走,你觉得呢?未来谁会赢到还真不好说,但我相信拼技术的日子还远远没有过去。怎么把卷变成合理推进,才是行业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