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搞清楚了,电动车“每天充”和“用完再充”,哪一个更伤电池?

上个月,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电动车充电问题上。张哥坚持每天回家就给电动车充电,即使只用了一点点电量;而李哥则表示,他习惯等电量用得差不多了再充,认为这样能延长电池寿命。两人争执不下,各自搬出从网上看来的"专业知识"互不相让。

作为一个对电动车颇有研究的人,我本想解释一番,但看他们争得激烈,便打算回家后做些深入调查,找出一个更有依据的答案。毕竟,电动车的心脏就是电池,充电方式直接关系到电池寿命和使用成本,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对待。

回到家后,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查询了最新的电池研究报告,甚至咨询了从事电池研发的朋友。经过一番深入研究,我终于理清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发现很多人对电动车充电存在不少误解,包括我自己之前的一些观念也需要更新。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电动车“每天充”和“用完再充”,哪一个更伤电池?-有驾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动车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根据电池技术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锂离子电池老化机制研究报告》,锂电池的衰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循环次数、深度放电和工作温度。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电池的寿命。

循环次数是指电池完整的充放电次数。每一次完整的充放电都会对电池造成一定的损耗。据电池技术监测中心2025年的数据显示,普通电动自行车用的锂电池,理论循环寿命在500-800次之间,而高端电动车使用的锂电池可达1000-1500次。

深度放电是指每次使用时电量消耗的程度。电池管理系统研究所的测试表明,锂电池的深度放电越大(即电量用得越多再充电),对电池的损耗就越大。数据显示,经常将电池放电至20%以下再充电,比保持在40%-80%范围内充放电,会使电池寿命减少约25%-30%。

工作温度对电池也有显著影响。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充电,会加速内部化学反应,导致电极材料降解。低温环境则会增加内部电阻,影响充电效率。新能源车辆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最适合锂电池工作和充电的温度范围是10℃-30℃。

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是"每天充电"好,还是"用完再充"好?

根据电池技术协会2025年初发布的《电动车用户充电习惯调查》,有47%的用户习惯每天充电,32%的用户选择电量较低时再充,还有21%的用户没有固定习惯。但这些习惯是否科学呢?

我的朋友王工程师在一家电池制造企业工作多年,他解释说:"从电池寿命角度看,既不是每天充电,也不是等用完再充,而是保持电量在一个适中范围内最好。具体来说,让电池电量保持在20%-80%之间,避免经常性的深度放电和满充,是最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的做法。"

这一观点得到了电池研究数据的支持。电动车电池健康管理研究中心2024年底的一项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显示,保持电池电量在30%-70%范围内的用户组,电池容量衰减最慢,比常年满充满放的用户组电池寿命延长了近40%。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电动车“每天充”和“用完再充”,哪一个更伤电池?-有驾

那么,为什么会有"每天充"和"用完再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源于不同时代电池技术的差异和认知滞后。

早期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确实存在"记忆效应",即如果经常在电池仍有较多电量的情况下充电,电池会"记住"这个浅充放模式,导致实际可用容量减少。对于这类电池,确实需要定期深度放电(用到很低再充)来消除记忆效应。而这种习惯被很多人沿用至今。

但现在电动车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没有明显的记忆效应,反而对深度放电较为敏感。电池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将锂电池经常性放电至10%以下,比放电至30%再充电,会使电池循环寿命减少约15%-20%。

另一方面,"每天充电"的习惯则源于便利性考虑和对电池亏电的担忧。很多用户担心第二天电量不足,喜欢提前充满,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使用便利,但长期来看,频繁的满充(尤其是长时间保持在满电状态)对锂电池同样不利。

电池管理系统监测数据表明,锂电池长期保持在95%以上的高电量状态,会加速正极材料的老化,同样会缩短电池寿命约10%-15%。

那么,面对这些数据和分析,我们普通用户应该如何为电动车充电呢?以下是基于最新研究和电池专家建议整理出的几点建议:

避免深度放电。尽量不要等电量用得很低(低于20%)再充电。深度放电会对电池造成较大压力,加速老化。根据电动车使用调查,有23%的用户习惯将电池用到几乎没电才充,这是不推荐的做法。

我朋友张阿姨就是这种习惯,她的电动车电池两年就明显不行了,续航能力大幅下降。后来她换了新电池,按照建议避免深度放电,现在使用三年了依然状态良好。

避免频繁满充。尽量不要每次都充到100%,特别是不要长时间保持满电状态。电池技术报告显示,锂电池维持在80%-90%的充电水平比长期保持在100%,能延长约10%的使用寿命。

适度使用快充功能。虽然快速充电便利,但频繁使用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加速老化。电池技术监测数据表明,经常使用快充的电动车,电池容量衰减速度比正常充电快约12%-18%。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电动车“每天充”和“用完再充”,哪一个更伤电池?-有驾

我朋友李先生为了赶时间,每次都用快充给他的电动车充电,结果一年半后就发现电池容量明显不如从前,不得不提前更换。

注意充电环境温度。避免在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下充电。最理想的充电温度是10℃-30℃。如果天气很冷,最好将车辆放在室内一段时间后再充电。

新能源车辆研究中心的测试显示,在0℃以下环境充电,会使电池寿命减少约10%-15%;而在40℃以上环境充电,则会使寿命减少15%-25%。

避免长期闲置不用。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电动车(如超过一个月),最好将电量充到约50%,而不是充满或耗尽。电池存储研究显示,锂电池长期存放的最佳电量是40%-60%。

我邻居王叔去年冬天三个月没骑电动车,电池一直保持满电状态,结果春天再用时发现电池容量明显下降。后来电池维修人员告诉他,长期满电存放是伤电池的做法。

使用原装充电器。非原装或质量不合格的充电器可能缺乏适当的充电保护功能,导致过充或充电不均衡,加速电池老化。电动车安全监测报告指出,使用非原装充电器是电池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定期进行完整的充放电。虽然日常不推荐深度放电,但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完整的放电再充满(从20%充到100%)有助于电池管理系统校准电量显示,保持准确性。

我表哥按照这个建议操作,发现他电动车的电量显示比以前准确多了,不会出现电量突然跳变的情况。

根据这些分析,如果要给出一个最佳的日常充电策略,那就是:当电量降至30%-40%左右时充电,充到80%-90%即可,避免经常性的深度放电和长时间满充。

举个实际例子,如果你的电动车满电可以行驶50公里,那么行驶约30公里后(还剩40%电量)就可以考虑充电了,充到90%左右即可,而不必等到只剩5-10公里(20%以下)再充,也不必每次都充到100%并保持很长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高端电动车通常配备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可以自动控制充电过程,保护电池不会过充过放。但大多数普通电动自行车和低端电动车的BMS功能相对简单,更需要用户自己注意充电习惯。

电池管理技术研究中心2025年的报告显示,配备高级BMS的电动车,电池寿命平均比基础BMS的车型长30%以上,主要归功于更精确的充放电控制和温度管理。

除了充电习惯外,日常使用中的一些习惯也会影响电池寿命:

避免频繁急加速和急刹车,这会导致电池瞬间大电流放电,增加电池负担。

定期检查轮胎气压,保持在适当水平,减少行驶阻力,从而减轻电池负担。

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平缓路线而非频繁爬坡的路线,减少电池峰值负载。

定期检查电池接口是否有松动或氧化现象,保持良好接触。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高温会加速电池老化。

按照上述建议,大多数电动车用户可以将电池使用寿命延长20%-30%。考虑到一块电动车电池的价格通常在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这意味着可以省下不少更换电池的费用,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

回到最初我们几个朋友的讨论,无论是张哥的"每天充电"还是李哥的"用完再充",都不是最理想的做法。最科学的充电方式是根据实际情况,保持电量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既不经常深度放电,也不频繁满充。

上周,我们几个朋友又聚在一起,我把这些发现分享给了他们。张哥和李哥听完后都表示要调整自己的充电习惯。张哥说:"我以为每天充电很负责任,没想到适度充电才是对电池最好的。"李哥也笑着说:"早知道这些,我就不会故意等到电池快没电才充了,看来科学比经验更重要。"

现在我的做法是,每周骑行3-4次,一般在电量降至40%左右时充电,充到85%左右就拔掉充电器,这样既保证了日常使用够用,又避免了对电池的过度损耗。我的电动车已经使用了4年多,电池状态依然良好,续航能力只比新车时下降了约15%,远低于很多同期购买车辆的30%-40%的衰减率。

电动车作为一种环保、经济的交通工具,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了解并实践科学的充电和使用习惯,不仅能延长电池寿命,节约经济成本,还能减少电池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你的电动车充电习惯是怎样的?是"每天充"派还是"用完再充"派?了解了这些信息后,你会调整自己的充电习惯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我们的电动车!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