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

最近看特斯拉这事儿,总让我想起一个有点尴尬的家庭聚会。

想象一下,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房子地基明明已经开裂了,墙纸也在往下掉,水管还漏着水。

但饭桌上,没人提修房子的事,所有人都在兴高采烈地听老爸画一张宏伟蓝图——他说他明年准备在后院建一个能飞到月球的火箭,只要大家凑钱把燃料给他买了,以后全家都能去月球收租。

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有驾

这时候,大家不仅没提漏水的事,反而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集资买燃料的议案。

你是不是觉得这家人有点魔幻?

但把这个场景里的“房子”换成特斯拉的电动车业务,把“建火箭”换成AI、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把“老爸”换成马斯克,你会发现,这不就是特斯拉股东大会的翻版吗?

一边是电动车业务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被比亚迪、小米这些“卷王”们围追堵截,利润下滑,销量疲软;另一边,股东们却兴高采烈地通过了一个给马斯克未来可能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

这背后,是一种我称之为“叙事破产”的现象。

当一个公司的核心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它往往不会选择去修补这个旧故事,而是会用一个更宏大、更离谱、更无法证伪的新故事,来强制覆盖旧故事的尴尬。

说白了,特斯拉的电动车故事,已经从一个屠龙少年的热血漫,变成了一部巷战肉搏的现实主义片。

想当年,特斯拉是唯一的、最靓的仔,它定义了智能电动车,享受着技术代差和品牌光环带来的超高毛利。

那个时候,它的故事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逻辑比较硬,大家也都信。

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有驾

但今天,这个故事的BGM变了。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本土品牌已经把供应链成本、技术迭代和市场营销玩到了极致。

比亚迪的销量早已反超,小米一部SU7的发布会,流量和订单都能让全世界的车企老板睡不着觉。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特斯拉如果还想只靠卖车,就必须下场和一群“成本屠夫”贴身肉搏。

价格战、降本增效、渠道下沉……这些都是传统车企玩了几十年,极其枯燥且利润微薄的苦活累活。

这对于一家被资本市场用科技公司,甚至是“信仰公司”来估值的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一旦特斯拉的估值逻辑,从“颠覆者”变成了“福特或者大众”,那它现在的市值,连个零头都剩不下。

所以,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董事会,比谁都清楚,电动车的“叙事”已经濒临破产。

修补这个故事的成本太高,而且赢面不大。

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有驾

那怎么办?

很简单,不玩了。

直接掀桌子,换一个更拉风的牌局。

于是,这个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必须祛魅地看,这份方案的本质,根本不是一份“薪酬”,它是一份“叙事合同”。

它用一个在法律上极具约束力的形式,告诉全世界的投资者:请各位忘记我们是一家还在为汽车销量发愁的公司,从今天起,请用“人类未来AI和机器人的唯一希望”这个剧本,来重新给我们估值。

你看它那几个解锁条件,简直就是为了羞辱传统制造业而生的。

市值要干到8.5万亿美元,什么概念?

约等于今天苹果+微软+英伟达的总和。

利润目标更是天方夜谭。

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有驾

但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实现,而在于它把“卖车”这件事,彻底边缘化了。

在未来的业绩构成里,卖两千万辆车,和搞定一百万个机器人、一百万辆Robotaxi、一千万个FSD订阅,权重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战略绑架”。

马斯克等于是在说:兄弟们,汽车这盘菜,吃得差不多了,油水也刮干净了,现在我们要换满汉全席了。

你们要么现在下车,要么就跟我一起赌这盘更大的。

而这份薪酬方案,就是上新牌桌的唯一门票。

它强制所有股东,必须把目光从眼前的苟且(财报),转移到诗和远方(AI)。

更有意思的是马斯克心心念念的那个25%投票权。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25%的股权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数字。

它虽然不是绝对控股,但在股权分散的大公司里,足以形成事实上的“一票否决权”,能够有效阻止任何他不喜欢的提案。

特斯拉销量告急,马斯克的工资却有12个零,这合理吗?-有驾

马斯克要的不是钱,万亿美金对他来说只是个数字。

他要的是“权力”,是确保在他有生之年,特斯拉这艘船,必须且只能按照他设定的“星辰大海”航线前进,任何胆敢建议“我们先回头补补船底漏洞”的杂音,都可以被一票干掉。

这本质上,是一场用未来共识,去对冲当下危机的豪赌。

当下的危机是,特斯拉的护城河正在被中国产业链的汪洋大海所蚕食。

未来的共识是,AI和机器人是人类的终极未来。

马斯克用一份薪酬方案,把这两个东西强行绑定在了一起。

他成功地把一个“商业问题”,转化成了一个“信仰问题”。

对于商业问题,你可以用计算器去算它的市盈率和增长率;但对于信仰问题,你唯一的工具,就是祈祷。

所以,当我们在围观这场人类商业史上最夸张的“造神运动”时,其实看到的,是一个天才企业家在面对“增长极限”时,所能做出的最极致反应。

他没有选择在红海里继续内卷,而是选择用一个更大的泡沫,去覆盖眼看就要破裂的小泡沫。

这场豪赌如果赢了,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神”;如果输了,那买单的,也只不过是这群从一开始就选择相信“后院造火箭”故事的股东们。

当然了,我们这些拿着计算器算市盈率的凡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用信仰来做尽职调查的境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