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雪裹之下,电车车主最怵啥?
多半是里程焦虑症。
一到猫冬时节,原先“生龙活虎”的电动座驾,立马变成“有气无力”的“电祖宗”。
然鹅,近来一则消息,总算让北方的老铁们稍稍舒了口气:零下30℃极速补能实测,续航力保有率竟能达到八成五!
这又意味着什么?
起码不必像往昔那样,寒冬腊月里驾车如同摸奖,时时刻刻提防抛锚顾路了。
身处冰城的王大姐那句“电祖宗的现世报”,真是句句戳心窝子。
设身处地想想,在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之地,开一台电动车,得有多么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里程缩水暂且不表,那充电速度也慢得令人发指。
但假若真如所言,续航力能够维系在85%,而且充电速度还能蹿升40%,那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大救星降临了。
中汽协的数据摆在那里,-15℃的工况下,市面上主流车型的平均续航达成率堪堪过半,仅有52%。
这个数字,老实讲,是有点让人没眼看的。
但新一代电池黑科技的问世,似乎投来了一抹破晓之光。
在-30℃的实地测试中,CLTC续航标定为500公里的车型,实际跑出了425公里,续航力保有率高达85%。
这个增益,可绝非蝇头小利,九牛一毛。
更为关键的是,补能效率也跟着水涨船高,一盏茶的功夫,就能把续航里程拉升个300公里。
这背后,是电池领域里一场石破天惊的革新。
宁德时代的“纳米级金钟罩”,比亚迪的“全域智能脉冲自加热”,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有了这些技术加持,电池再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即便是在极寒的工况下,也能保持着充沛的能量。
除了电池本身的技术迭代,电池预热系统、800V高压架构、智能热管理模组,也在背后默默地给力。
它们就像是电动汽车的“保暖内衣”,让它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里,也能维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
举个栗子,电池预热系统,就能把-30℃的充电功率拉到常温状态下的八成半。
而800V高压架构,更是能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智能热管理模组,则能降低空调的能耗,尽可能减少续航打折。
然而,话又说回来,技术突飞猛进固然可喜可贺,但咱们也得秉持着一颗平常心,理性看待。
毕竟,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有媒体的冬季测评数据显示,某些车型在-30℃的极端环境下,续航能力仍然捉襟见肘,不足300公里,充电耗时更是长达1小时开外。
因此,要是指望所有的电动汽车都能在极寒条件下有出色的表现,恐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低温续航分级标准,鼓励车企们在技术上多下功夫,精益求精。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个福音。
最起码,今后在选购车辆时,可以参考这个标准,选择一款更适合自身需求的车型。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在选择电动汽车时,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如果只是日常通勤代步,可以选择纯电车型,并且充分利用家充桩的“谷时电”来进行补能。
若是经常需要长途奔袭,不妨考虑一下增程式车型,这样既能兼顾到续航,又能保证补能的灵活性。
有位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家一语中的:“里程焦虑症的本质,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错位”。
这番话,可谓是切中肯綮。
技术在不断演进,而用户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只有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够跟上用户需求的步伐,才能真正消除里程焦虑。
所以说,冬天不再犯怵,或许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期许。
这场技术革命,依旧任重道远,有很长的路要走。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车型搭载上超充技术?
又如何在更加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实现稳定的充电?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横亘在我们面前。
单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说里程焦虑症在2025年就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恐怕为时尚早,过于乐观了。
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王大姐就能笑着说:“我的电祖宗,总算扬眉吐气,给我长脸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