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集体“反电”!宝马CEO炮轰纯电战略是死路,丰田章男终于有盟友了

汽车市场的情绪最近有点微妙。2023年中国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已经达到718万辆,同比增长31%,似乎一路高歌,可是另一边,大佬们却在集体“踩刹车”。比如在今年6月的欧盟汽车论坛上,宝马CEO Oliver Zipse直接放话:“如果只押注纯电,十年后我们会为今天的决定后悔。”与此同时,丰田章男在G7期间再次强调“路线多元化才是活路”,并拉来了马自达和铃木站台。看到这一幕,很难不联想到2015年大众“柴油门”后行业的集体忌惮——只是这次的靶子换成了“纯电独大”。

汽车巨头集体“反电”!宝马CEO炮轰纯电战略是死路,丰田章男终于有盟友了-有驾

回到市场层面,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以欧洲为例,2024年一季度电动车平均售价为4.6万欧元,而同级燃油车只有3.1万欧元;再看充电基础设施,欧盟官方口径是需要每年新建55万个公共桩才能匹配销量,但2023年仅落地21万个。价格高、桩又跟不上,所以需求弹性开始被压缩。今年5月,德国纯电上险数只有29700台,环比下滑13%,而同月插混却涨到了26800台。数字不会说谎:消费者已经用钱包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丰田其实并不是一直不走电动路线,而是主打“混动+氢燃料”双线推进。官方计划显示,2025年丰田将推出10款纯电车型,但同时把氢燃料Mirai的年产能拉到3万辆。再对比宝马,Zipse给出的内部目标是到2030年纯电占比不低于50%,可是他保留了至少5款燃油与PHEV,并宣布与丰田联合开发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首款量产车定档2028年。两家巨头在节奏上如出一辙:纯电有,氢能也要押注,燃油更不能丢。

既然不做“纯电独尊”,那解决方案究竟靠什么?答案是多技术并举+成本控制。丰田今年把第五代THS混动系统的电机功率提升到83kW,同时把整套系统成本拉低了35%;宝马的策略则更狠,iDrive 9电子电气架构可以同时兼容400V纯电、48V轻混和700bar氢燃料三种动力。Zipse言下之意很清晰:平台通用化才能把研发摊子摊薄。

说到底,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产品力。挑两款代表:宝马iX xDrive50和丰田Mirai FCEV。前者百公里加速4.6秒、CLTC续航665km,整备质量2585kg;后者虽然破百需要9.2秒,但三分钟加氢即可再跑650km。底盘层面,iX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转弯半径6.2m;Mirai因高压氢罐采用后多连杆配主动空气悬挂,转弯半径缩到5.8m。尺寸上,两车都是准大型SUV:iX长宽高4953×1967×1695mm,轴距3000mm;Mirai略短但轴距达到2975mm。空间表现互有胜负,可是Mirai的氢罐侵占了后备厢,只剩321L,iX则能做到500L起步。看到这里就知道,多线路并行并不只是口号,更直接影响车内每一寸空间。

汽车巨头集体“反电”!宝马CEO炮轰纯电战略是死路,丰田章男终于有盟友了-有驾

当然,成本压力依旧悬在头顶。宝马iX xDrive50在国内指导价85.99万元,已经可以和奔驰EQE SUV一较高下了;丰田Mirai在日本含税售价710万日元(约合32.5万元人民币),但如果算上政府补贴,落地价可降至26万元左右。对比纯电高端市场的普遍定价,Mirai的策略几乎可以说“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不过,氢能基础设施决定了它只能在少数地区销售,这正是短板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动向也在悄悄改变。2024年上半年,国内插混销量突破86万辆,同比猛增68%,而纯电增幅只有16%。比亚迪宋PLUS DM-i的平均成交价15.8万元,不到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的一半,所以才有了“插混反攻”的段子。对于外资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记警钟:单靠纯电,很难在价格战中存活。

汽车巨头集体“反电”!宝马CEO炮轰纯电战略是死路,丰田章男终于有盟友了-有驾

市场怎么看宝马和丰田的“反电”姿态?从投资者角度,压缩资本开支、延长燃油生命周期能让自由现金流更漂亮;从用户角度,多一种能源就多一次选择,谁会拒绝?而从行业角度,这或许是一场必要的纠偏——当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充电桩建设跟不上时,技术多元化反而成了最稳妥的保险。

现阶段我更倾向于认为,纯电、插混、氢燃料将长期并存,至少到2035年都不会分出你死我活的胜负。毕竟技术路线的成败最终要靠市场和成本说话。不排除随着固态电池量产、绿氢成本下降,格局再次洗牌的可能性,但那是后话。

那么,对于宝马和丰田这波“集体反电”,您有什么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