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网约车,现在大家伙儿心里可能都有点复杂。
一方面,它确实方便了我们的出行,手机上点几下,车就到门口了,省去了在路边苦等出租车的烦恼。
可另一方面,这些年围绕网约车的风波也不少,特别是对于开网约车的司机师傅们来说,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
咱们乘客有时候也会觉得,这价格跟过山车似的,时高时低,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场由资本掀起的出行大战,打了这么多年,似乎把司机、乘客和平台都卷进了一个怪圈里。
不过,最近云南昆明出台的一个新政策,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这个从8月1号就开始实施的《昆明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很多人都在讨论,说它可能会彻底改变网约车行业的玩法,尤其是里头提到了一个新词儿——“政府指导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打车要变贵了?
司机师傅们的收入真的能有保障了吗?
咱们先从大家最关心的钱说起,也就是打车的价格和平台的抽成。
回想一下网约车刚出来那会儿,简直是“神仙打架”,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拼了命地砸钱补贴。
那时候,咱们乘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有时候几块钱就能跑个大老远,感觉跟捡了便宜似的。
可这种“烧钱”模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平台烧完钱,总得想办法赚回来。
于是,给乘客的补贴越来越少,而从司机师傅那里抽的“份子钱”却可能在悄悄变多。
很多司机师傅都抱怨,一天到晚在路上跑,接到的单子价格一个比一个低,平台再一抽成,除去油钱、车子损耗和保险,算下来发现自己忙活半天,挣的还没个准信儿,有时候甚至是在“义务劳动”。
更让人心里不舒服的是,这个抽成比例一直像个“黑匣子”,一笔订单乘客付了20块,自己到手14块,平台拿走了6块,这6块钱到底是怎么算的,占了百分之几,很多时候司机自己都搞不清楚。
有行业内部的数据透露,在某些情况下,平台的综合抽成比例甚至能超过百分之三十,这对于辛辛苦苦跑在路上的司机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昆明这次的新规,就是要向这种不透明、不合理的定价和抽成模式“开刀”。
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提出要“探索实行政府指导价”。
大家一听“政府指导”,可能第一反应是价格要被管死了。
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它更像是在赛场上划定一个合理的比赛范围。
政府会根据一个城市的平均消费水平、油价的波动、车辆的保养成本、司机师傅需要付出的劳动时间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科学地计算出一个运价的“下限”和“上限”。
比如说,规定每公里的价格最低不能低于一块八,最高不能超过两块五(这只是举例)。
这个“下限”就像是给司机师傅们的收入上了一道“保险杠”,保证了他们最基本的劳动回报,平台再也不能为了抢客户,推出那种让司机亏本的“跳楼价”订单。
而那个“上限”,则是为了保护我们乘客的利益,防止在下雨天、节假日或者早晚高峰期,平台随意地把价格涨到天上去,把我们当“韭菜”割。
这样一来,市场的恶性竞争就被遏制住了,价格回归到一个相对理性的区间,对司机和乘客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同时,对于抽成这个“黑匣子”,新规也要求平台必须“亮出底牌”。
以后平台要明明白白地公布自己的抽成比例最高是多少,而且在司机师傅的手机APP上,每一单都要清清楚楚地显示乘客付了多少钱、平台抽了多少、比例是多少。
这就好比我们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拿到一张详细的账单,每道菜多少钱,服务费是多少,一目了然,心里踏实。
当抽成变得透明之后,司机师傅们就能“用脚投票”,哪个平台抽成更合理、更厚道,大家自然就更愿意给哪个平台开车。
这种来自司机的选择压力,会反过来促使平台在制定抽成规则时更加谨慎和公平,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
再来说说司机和平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个老问题了。
过去,平台总喜欢把司机称为“合作伙伴”,听起来很平等,但实际上,这种关系的背后,平台往往规避了作为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的很多责任,比如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等。
司机师傅们更像是“个体户”,自己承担所有的运营风险,一旦生病或者出了交通事故,往往缺乏保障。
昆明的新规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要求平台要根据司机的实际工作情况,比如工作时间长短、接单频率高低,来和司机“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协议”。
别小看“劳动合同”这四个字,它的分量很重。
一旦签订了劳动合同,就意味着司机和平台之间建立了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平台就需要为司机缴纳社保,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等于给广大司机师傅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从漂泊不定的“游击队”,变成了有组织、有保障的“正规军”,这份职业的稳定性和社会认可度都会大大提高。
此外,新规还为司机师傅们“撑了腰”。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服务行业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讲理的乘客。
比如,喝得酩酊大醉又没人陪同的,上了车又吵又闹,存在安全隐患;在车里不顾劝阻抽烟,把车厢搞得乌烟瘴气的;或者把东西落在车上,司机好心送回去,对方却连个油费都不愿意出,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以前,司机师傅们为了怕得差评影响接单,大多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现在,新规白纸黑字地写清楚了,遇到这些情况,司机有权利拒绝提供服务。
这并不是要激化司机和乘客的矛盾,而是为了建立一个互相尊重、权责对等的服务环境。
乘客尊重司机的劳动,司机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这才是健康长久的关系。
最后,还有两个小变化也值得关注。
一个是要求网约车要有统一的运营标识,比如在车门上贴个标志。
这看起来是个小事,但意义不小。
有了统一的“身份证”,我们乘客打车时一眼就能认出哪个是合规的网约车,心里更踏实。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也更容易监管,把那些不合规的“黑车”清理出去,保障整个市场的安全和秩序。
另一个是鼓励平台发展自己的车队。
如果平台自己买车、自己雇司机,就从一个只提供信息的“中介”,变成了真正下场干活的“运输公司”。
这可能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对司机来说,也多了一种选择。
既可以继续开自己的车灵活接单,也可以选择去给平台当专职司机,拿稳定的工资和福利。
这无疑丰富了司机的职业路径,也可能带来更高标准的服务。
总的来看,昆明这次的网约车新规,是一次非常系统和全面的调整,它试图解决过去几年行业野蛮生长留下的种种问题,核心目的就是让网约车这个行业回归理性,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