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飙至230km/h的视频引得众人议论。有的人夸赞车主胆大,夸赞车子性能逆天,但也有人在关心副驾的女生。当车主炫耀"地表最快量产车"时,法律的重拳已呼啸而至——吊销驾照、两年禁驾的处罚,并处以2000元的罚款。
性能过剩与责任缺失的致命组合
小米SU7的2.78秒零百加速本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勋章,却成了某些车主的"闯关道具"。涉事车主在限速120km/h路段狂飙时,车速已超过波音737起飞速度。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专家指出:"新能源车瞬时扭矩特性极易导致速度误判,230km/h相当于每秒前进64米,任何反应延迟都是致命事故。"
更令人担忧的是炫耀式违法。该车主不仅超速,还将视频上传社交平台求赞,这种"流量违法"模式与当年"北京二环13分钟飙车案"如出一辙。交警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超速违法视频举报量同比激增240%,其中70%为新能源车主主动发布。
法律惩戒能否刹住科技野马?
本案的2年禁驾处罚引发争议。对比德国类似案件(最高5年监禁+终身禁驾),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99条对超速50%以上仅设定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驾照也非必选项。浙江交警王力坦言:"现有处罚对豪车车主缺乏威慑,有人宁可交罚款也要体验极速快感。"
智能汽车的特殊性加剧执法难度。部分车主利用驾驶辅助系统规避检测,江苏曾查获通过OTA升级解除限速的案例。交通运输部专家呼吁:"需强制新能源车安装不可篡改的限速模块,就像飞机黑匣子般坚固。"
从速度崇拜到安全文化的转型
特斯拉"赛道模式"需签署免责协议、蔚来设立车主安全积分,这些企业自律措施值得借鉴。但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重塑汽车文化——德国纽北赛道每年举办合法极速体验日,用疏导替代压制;日本将危险驾驶罪最高刑期提至15年,形成强力震慑。
当小米SU7的激光雷达能识别百米外障碍物,更该识别的是法律红线。正如交警在处罚通报中的警示:"没有任何科技优势,可以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