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夜晚的汽车展厅,没有太多光。
试驾员的皮鞋踩在瓷砖上,嗒嗒作响。
我站在林肯航海家的驾驶室旁,手指停在那个按键式换挡上——它像个神秘的密码箱,提醒我这辆车和外面停着的那些“常规选手”不太一样。
销售员在一旁咳嗽,嘴角微微抽动,似乎在犹豫该不该报出那个落地价27万的数字。
空气里混杂着豪华SUV的皮革味和一丝“你会买吗”的尴尬。
是的,我没出价,他也没多问。
沃尔沃XC60和凯迪拉克XT5的海报在灯箱下闪烁,仿佛在悄悄比划着销量。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
或者说,如果你是航海家的产品经理,这一刻会不会有些手足无措?
一个月只卖1200多台,对比隔壁的XC60和XT5,差距不止是个位数。
销售员说:“我们这车好,配置高。”但我并不急着相信。
毕竟,销量和价格之间,是有故事的。
先梳理一遍案情。
林肯航海家,2025年10月全国销量只在1200台上下,对比同级二线豪华SUV,几乎是被前两名拉开了好几千辆差距。
原因,销售人员和用户口中的“贵”,是个主线索。
最低配2.0T启航版,裸车30.58万,优惠后落地不低于27万,混动版落地价更是直逼“GLC”。
而林肯这个牌子,在中国,知名度和关注度暂时还没有到“交朋友”的地步。
你要面子的话,旁边的“奥迪Q5L”、“奔驰GLC”随时等你。
航海家这站,可能就不是第一选择。
外观和配置,没啥可说:年轻运动,尺寸4908×1952×1717,轴距2米9,同级算宽敞。
动力方面,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2.0T混动两种,燃油版261马力/390牛米,混动版油耗可以做到百公里7L左右,燃油版稍高。
悬架是横置布局,前麦弗逊后多连杆,除了低配启航版是前驱,其他都是适时四驱。
科技配置算是“全副武装”:全速自适应巡航,L2级辅助驾驶,360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车侧盲区影像。
内饰有双23.6寸屏+11.1寸中控,真皮方向盘加热,座椅有仿皮、真皮、ALCANTARA三种材质,SYNC+车机,高通骁龙8155芯片,14扬声器锐威音响,无线充电等等。
空间,2米9轴距保证了后排还算宽裕。
理性来说,产品力确实到位,但价格高、品牌力不足,以及一些细节(比如按键换挡)不合国人习惯,这些都是销量不佳的“指纹”。
高配混动版价格比奔驰GLC都贵,这不是简单的“贵不贵”问题,而是“同样预算下,谁能给我更多‘面子’和故事”。
我们不妨再做个细节推理。
假设你预算27万-35万,你会怎么权衡?
买航海家,配置科技满分,但“开出去没人认”,这句话常常在群聊里出现。
品牌溢价其实是“社交货币”,不是所有豪华品牌都能兑换。
林肯在中国的文化记忆,远不如宝马、奔驰、奥迪,甚至沃尔沃,也有“北欧安全”的故事卖点。
航海家在美国可能是“总统座驾”,到了中国就是“谁家的SUV?”。
退一步说,价格高是不是绝对的杀手锏?
未必。
市场里,不乏高价低销量的车,有时候产品力和性价比之外,还有个“品牌故事”。
我在展厅里看到一对夫妻,老婆说:“这车挺好,就是没人认。”老公瞟一眼GLC:“要么去奔驰看看?”销售员没有阻拦,可能他自己也在思考,这样的月销量,是不是该和总部聊聊“多点优惠”。
再细想,航海家如果能下探价格,是否就能迅速走量?
未必。
因为“价格战”,但凡你的品牌溢价不够,降价也只是“买的人多了,但利润低了”。
而且,林肯的主阵地本就是北美,来中国只是顺带一脚。
这样一来,航海家在中国市场的命运也就有点像“交换生”,长得好,成绩不错,但没人愿意带他一起去食堂。
如果你喜欢配置高,科技强,动力猛,空间大,油耗适中,航海家其实很容易被“种草”。
但买车是复杂的博弈,涉及到“我是谁”、“我想怎么被看到”。
国人买豪华品牌,是一种“身份投射”,而不是单纯的“物理属性”。
这就像你穿一件无logo的高定西装,在路上没人认得,和穿一件LV衬衣,收到的注视完全不同。
航海家离“身份标识”还有点距离。
至于按键式换挡——科技感十足,但国人喜欢“机械感”,喜欢在开车时有种“在掌控机器”的感觉。
航海家的按键换挡,确实不太对路。
它像是厨房里突然冒出来的微波炉——好用,但不够“仪式感”。
有时候,我也会自嘲:我们做汽车分析,像是在刑侦调查现场找线索。
价格、销量、品牌、配置,每一个都是“嫌疑人”。
林肯航海家案子里,定价过高+品牌溢价不足+配置用力过猛+细节不对路,这几张牌摊开,局面其实很清楚——优秀但不走量。
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
航海家可能真的是一辆好车,只不过被“社会认知”困住了。
产品经理们也许早上醒来会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做错了?”其实未必,市场永远不是只有对错。
它是多个变量打架,最后谁能活下来,才是重点。
离开展厅时,我又看了一眼航海家。
它安静地停在那里,像个有故事的人,只是没人愿意听。
从行业角度,我不会给出绝对答案。
航海家未来是否能走出困局,取决于价格策略、品牌塑造、用户心智,以及那些我们还没想到的新变量。
所以,到底是产品力决定销量,还是品牌认知,亦或是“看不见的水面下的情绪”?
你觉得,如果你是当事人,会选航海家,还是会去隔壁奔驰、奥迪?
这个问题,其实比销量数字还要有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