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本该是一个相对活跃的月份。
暑期自驾需求、部分新款上市、年中促销延续……按照往年的经验,7 月销量即使没井喷,也不会显得“乏力”。
但今年,数据明显变脸:
乘用车销量同比仅增长 6.9%
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放缓到 12%(去年同期是 80%+)
混动销量同比下滑 3.6%
对于熟悉行业的人来说,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意味着——市场不只是“放缓”,而是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
它不只是短期波动,更像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前兆。
价格战:从“爽”到“累”的拐点
今年上半年,车市最热的话题不是新技术,而是——价格战。
1 月份开始,从特斯拉的“开局降”到比亚迪的跟进,从燃油车老牌厂商的清库存到新势力的限时优惠,这场价格战一路打到年中,几乎所有品牌都被卷进去。
(1)价格战初期:销量被硬拉起来
以 3 月为例,湖北地区部分合资燃油车直接降 6-9 万,刺激消费者抢购。那段时间,很多人甚至跨省去提车。销量短期爆发,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
(2)价格战中期:消费者开始“冷静”
到 5 月、6 月,消费者逐渐形成了“等等党”心态:
“现在降了,过两个月可能更便宜”
“今年库存压力这么大,不着急买”
这种心理让车企发现,降价的边际效应在迅速下降。
(3)价格战后期:透支未来需求
当 7 月到来,前期被透支的购车需求突然真空化,尤其是 10-20 万区间的家用车,销量回落最明显。
核心问题是:价格战本质上是抢夺存量用户,而不是创造新需求。短期促销能“拉一波”,但长期却可能让市场提前透支,换来的是接下来几个月的“冷场”。
新能源增长放缓:天花板开始显形
新能源车过去几年一直是车市的增长引擎。
政策补贴、路权优势、新鲜感、产品力提升……这些因素叠加,带来的是动辄 80%、90% 的年增速。
但今年 7 月,增速只有 12%,原因主要有三:
(1)渗透率接近瓶颈
一二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 40%~50%,先行者市场已被吃透。剩下的用户要么没有换车计划,要么对新能源依旧观望。
(2)基础设施短板
在三四线和县乡市场,充电桩覆盖率依旧不足,充电体验差。即使价格下来了,很多人依旧担心续航和补能。
(3)补贴退坡后的“真竞争”
过去几年,新能源的性价比很大程度来自于政策补贴。补贴退坡后,真正能打的品牌其实不多。价格下探也带来利润压缩,限制了车企在产品上的大幅迭代。
混动的尴尬:黄金过渡期提前结束?
去年,混动(尤其是油电混)还是热门选择,被视为燃油与纯电之间的“完美桥梁”。
但今年 7 月,混动销量同比下滑 3.6%,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1)油价稳定,省油卖点弱化
混动最核心的卖点就是省油。但今年油价波动不大,消费者感知不明显,省油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强。
(2)纯电价格持续下探
比亚迪、吉利、小鹏等品牌的入门纯电车型价格不断压低,甚至和同级混动车型价格重叠。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直接上纯电反而更划算。
(3)政策导向在变
部分城市对纯电的路权、补贴依旧倾斜,混动车在政策红利上不占优势。
行业背后的“三个真相”
结合销量、价格战和结构变化,背后有三个更深层的信号:
1. 从“抢蛋糕”到“拼效率”
过去是野蛮扩张、跑马圈地,现在是精细化竞争时代。车企要在成本控制、研发效率、供应链管理上卷出新高度。
2.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
信息透明、比价方便,消费者不再被“新概念”轻易打动。
价格战只是他们的筹码,而不是买车的直接诱因。
3. 洗牌期加速到来
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力的厂商会更难生存。尤其是混动领域,若不能在体验上做出明显差异化,将快速被边缘化。
价格战案例复盘:谁赢了?谁亏了?
以 2023 年湖北的“政企联合补贴”战役为例:
短期赢家:当地车企库存快速清空,部分品牌借机提升全国热度。
长期影响:外地消费者习惯“降价再买”,让全国市场价格体系被打乱。
行业代价:价格战透支了利润,压缩了研发投入空间。
结论:短期销量的确能拉,但对品牌的长期形象和盈利能力是双刃剑。
未来趋势预测(1-2 年)
价格战不会停,但形式更隐蔽
直接降价的空间越来越小,将以金融政策、权益赠送、限时礼包等方式进行“软降价”。
新能源增速将分化
一线城市高端纯电仍有增长,但下沉市场增速趋缓,新能源渗透率可能进入平台期。
混动需要二次创新
必须在驾驶体验、性能、保值率等方面拉开差距,否则会被纯电和燃油两端挤压。
整合与淘汰加速
未来 2 年,行业或将迎来一轮兼并重组潮,中小品牌面临生存危机。
写在最后
7 月的“凉意”,不是偶然,而是一个信号:
车市的增长逻辑正在从“靠刺激”转向“靠实力”。
价格战救不了长期,混动不再无敌,新能源也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
接下来,真正能赢的,不是喊口号的品牌,而是能在技术、成本、体验上同时做到极致的厂商。
问题是:你觉得未来两年,车市是会继续降温,还是会迎来新一轮爆发?
留言聊聊,你的观点可能会让很多人重新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