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

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竞争白热化到了什么程度?就在十月初的销量战报发布时,零跑汽车直接用行动给出了答案——10月全系交付70289台,同比增长84台,这是零跑首次突破7万台大关,也刷新了自己的历史纪录。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不是零跑的昙花一现,而是连续8个月稳坐新势力销量第一的真实写照。就在半年前还有人质疑零跑能不能坚持,现在早就没人说这话了,因为数据会说话。从2025年1月到10月,零跑已经累计交付46万多台,照这个趋势,全年50到60万台的目标不仅能完成,还有希望超额达成。

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市场的天平开始向真正有硬实力的品牌倾斜,那些光靠营销和融资撑起来的故事,早就没人爱听了。消费者现在就看一个东西——你这车配置够不够好,价格够不够实在,售后能不能信得过。零跑恰好在这三点上都做得很扎实,所以销量就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冲。

第一部分 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

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有驾

零跑10月突破7万台,具体数字是70289台,这个成绩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先不急着分析,咱们先把具体的销售数据摆出来,因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整个10月,零跑的C系列表现最抢眼,这三款车型C10、C11、C16的销量全部破了万台大关,每一款都是万台级的爆款。其中C16这款车尤其火爆,它是一台中大型SUV,车长4915毫米,轴距2825毫米,虽然不是最长的,但车内空间利用率特别高。

为什么C16这么受欢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配置和价格的组合太能打了。C16起售价15.58万,这个价格什么概念?2024年同级别的宋PLUS EV起价16.98万,小鹏G6也要差不多的价格,结果零跑C16配置还更丰富。顶配也没超过20万,这在15到25万这个区间,是真正做到了"大空间加智能化还不贵"的罕见车型。

C16的配置怎么搭的呢?关键的几项硬件很扎实。全系搭载高通骁龙8295座舱芯片,这是目前车机芯片里流畅度最高的选项之一。配合零跑自研的Leap OS操作系统,整个车机系统的体验已经和高端品牌的表现接近了。智驾芯片用的是英伟达的Orin-X,算力284TOPS,这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车的智能驾驶能力足以应对高速自动驾驶、城市自动泊车这些日常场景,不用再花三五万去加装什么超级智驾包。

激光雷达这东西,2024年的时候还被很多厂家作为高端配置单独销售,消费者要花钱才能加装。零跑C16呢?智驾版标配禾赛AT128激光雷达,这是一个"真128线"的激光雷达,200米的超远探测能力,成本本来就不低,零跑直接配上去了。配上30枚高性能传感器,整套智驾硬件的价值没有三五万是拿不下来的。

续航里程也不含糊,纯电版最高620公里,增程版续航就更没问题了。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个续航足够日常城市通勤,周末自驾出游也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对比一下竞品的套路,某新势力同级别车型基础配置简单得多,那些智驾硬件全部要加钱,一套加下来就是3到5万,这一加就成了20万以上的车,而消费者实际上就是多花了冤枉钱,配置反而不如人。零跑的做法完全相反,把这些本来要加钱的高端配置直接打进了基础售价里,这才是真正的"性价比",不是那种虚假的"起价便宜"。

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有驾

10月这个月份的销售数据有多亮眼呢?C16单月销量已经接近两万台的水平,在50万以内的6座SUV市场上,这是最高的销量。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的钱包正在用脚投票,他们不再被品牌溢价所迷惑,而是真正关注产品本身能提供什么价值。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销量爆发并不是靠降价换来的。零跑的平均售价在慢慢往上升,这说明购买者里面高配置版本的占比在增加,消费者愿意多花钱去换取更好的配置和体验。这种现象在新势力车企里面很少见,通常销量上去了,要么是低配便宜货卖得多,要么就是厂家在磨刀霍霍准备降价。零跑这边反而是相反的趋势,这恰好证明了他们的产品力确实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第二部分 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是怎么做到的

零跑为什么能把这么高端的配置做到这么低的价格?这得往深层里看。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有个特殊的身份——他之前是大华股份的CTO,一个技术出身的大佬。所以零跑从创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定位成了一个技术驱动的车企,不是营销驱动的车企。

这个定位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零跑的每一分钱研发投入都花在了刀刃上。全域自研这个战略,零跑坚持了长达6年,从2019年到2025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车的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零跑自己设计。智驾芯片,零跑有自研的凌芯01。整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也是零跑自己定义的。

就拿电池技术来说,零跑早在2023年就量产了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做法是电池独立设计,然后安装在底盘上面。零跑的做法是直接把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车内可用空间增加了,安全性能也提升了,同时成本反而下来了。比亚迪后来推出的类似技术,虽然起了个更高大上的名字,但本质思路就这样。

这套技术积累到2024年才开始在C系列上面大规模应用,为什么等了这么久?原因很简单,零跑在磨刀。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零跑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月销几千台,有的月份才几百台,市场上把零跑叫"二线新势力",还有人调侃零跑的车"又丑又没人买"。但就在这段时间里,零跑的研发人员在埋头造车,不参与任何关于融资、炒作、营销大赛的事情,就是专心致志地研发。

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有驾

2024年C系列推出以后,这些技术积累才集中爆发出来。C10是第一个吃螃蟹的,7万多台的月销就是证明。C11是老牌爆款,销量持续稳定在万台以上。C16上市以后,直接成了中大型SUV的销量冠军。这三款车加在一起,每个月贡献70%以上的销量。

成本控制这块怎么做的呢?也是全域自研带来的好处。因为电池自己设计电芯排列方案,不像其他厂家那样完全依赖供应商的设计,零跑的良品率比外购高,这直接降低了电池成本。电驱系统自己做电机控制器,采购成本能降低20%左右。这些省下来的钱,一部分用来堆硬件配置,比如加激光雷达,另一部分就让利给消费者。

业内有人算过零跑C16的成本结构,硬件成本占比约65%,这个数字在行业里面很低,因为其他厂家平均在70%以上。但零跑通过自研技术的边际效应摊薄,单车净利润反而能做到3到5%,这在新势力里面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很多厂家还在为亏损发愁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零跑敢喊"长期主义",为什么敢说要挑战50到60万台的销量。因为他们的成本结构健康,利润率虽然不高但至少是正的,规模越大反而成本越低,这是个良性循环。

第三部分 7万台销量能改变新能源格局吗

零跑10月突破7万台,这个数字有多大的威力呢?往上看,理想虽然一直号称自己是销量第一,但理想的平均售价在30万以上,C2M电商思维,单台利润能有5到10万。零跑虽然销量比理想高,但均价只有20万左右,单台利润远不如理想。

往下看,蔚来、小鹏这些曾经的新势力明星,现在月销才四五万台。极氪、小米虽然也破了三四万,但距离七万台还有明显的差距。只要零跑能把这个势头保持住,短期内没有任何新势力品牌能撼动零跑在主流市场的地位。

更关键的是,零跑已经开始抢占传统车企的市场。2025年这一年,比亚迪虽然销量大,但主要是A级小车和低价电动车,这些车的利润很薄。在15到25万这个区间,比亚迪曾经的王牌是宋PLUS DM-i,现在的销量已经明显下滑,市场份额被零跑抢走了。同级别的合资车企,大众ID.系列、丰田bZ4X这些,现在在这个价格区间里也没什么竞争力了。

朱江明在11月初的内部会议上明确表态,2025年目标是年销50到60万台,2026年冲击百万台。这不是狂言,而是建立在真实的产品力和市场数据基础上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零跑接下来要推出两款新车。一款是10万级的A0级纯电小车,目标用户是五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和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上班族。这款车要对标五菱缤果,但配置更高。

另一款是30万级的高端轿车,这是零跑向上突破的关键一步。这款车的竞争对手是蔚来ET5,但价格预计要便宜5到8万。如果这两款车的销量也能达到万台级,加上现有的C系列和T03,零跑全年50万台的目标就不成问题了。

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十月份,零跑的订单量也创了新高,单月订单超过42000台,而且每一个订单都是真金白银的定金,不是那种虚假的"意向订单"。这说明消费者对零跑的产品和品牌的信任度在上升。往年新势力最怕的就是订单转化率,就是说可能订单很多但最后真正交付的比例很低,原因是消费者在等等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什么意外情况。零跑的订单转化率在业内属于上游水平,这直接反映了市场对零跑的认可度。

7万台背后的产品密码是什么?这对新能源市场意味着什么呢?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有驾

新能源车市的终局是什么?有句业内的话叫"得主流市场者得天下"。15到25万这个区间占了新能源销量的六成以上,这是绝对的主流市场。零跑现在用C系列死死卡住了这个区间的"性价比加智能化"的入口,只要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别说改变新势力格局了,就连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战略,都得重新评估。很多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部门看到零跑的销量,也开始紧张了,纷纷加大投入想要抢回市场份额。

第四部分 关于零跑那些大家都在纠结的问题

零跑销量火了以后,评论区和论坛里面的讨论声音特别多,有人高兴,有人担忧,最多的问题还是关于产品本身的疑虑,咱们就把这些高频问题拿出来逐个解答。

第一个问题就是,零跑销量起来了,会不会开始减配涨价?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消费者担心自己现在买的便宜,过两年就被收割。这个担忧在某些新势力品牌上确实出现过,比如有的品牌前期靠低价吸引消费者,销量上来以后就开始搞什么"升级款",悄悄降配还换个新名字接着卖。零跑的做法呢?相反。10月销量爆了以后,零跑官方反而推出了"老车主权益升级"的计划,什么意思?就是已经买过零跑车的老车主,可以享受免费更换最新版本的电芯、延保等福利,目的就是稳住老车主的信任。

而且从商业逻辑上讲,零跑的利润主要靠规模效应,也就是说销量越大,每台车的成本越低,净利润反而越高。这种商业模式下,没有必要为了短期利润而去砸长期的品牌和口碑。

第二个问题是车机系统靠谱不靠谱,会不会用几个月就卡顿。这个问题很现实,因为有些品牌的车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零跑用的是高通8295芯片,和蔚来ET7是同款,流畅度在2025年属于第一梯队,基本不会有太明显的卡顿。零跑自研的操作系统Leap OS经过了3年的迭代,bug率比2023年的时候降低了很多,实际用户反馈的满意度也不错。

有买过C16的车主就实测过,连续开导航加听歌加刷视频,连续用三小时,车机没有出现过卡顿的现象。这不是个例,很多用户的反馈都差不多。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售后的,就是零跑的售后网点够不够多,小城市维修方不方便。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根据的,因为很多小厂商一开始就是大城市有店,小城市没店,消费者维修还得往大城市跑,这就很麻烦。但零跑在2025年的时候,售后网点已经覆盖了全国280个城市,其中三四线城市的网点占比有40%。而且零跑和宁德时代有合作,电池这种关键部件的维修可以全国联保,不用非得回购车地所在地。如果消费者实在有顾虑,零跑还提供"官方上门取送车维修"的服务,现在已经覆盖了100个城市。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零跑的服务标准正在往高端品牌靠拢。车主遇到问题可以线上预约,官方上门取车,去修理厂维修的时候车主不用自己开过去,这种体验其实比很多合资车企还要好。

结语 性价比加技术是新时代的王道

从零跑在2025年10月突破7万台的销量,再往前看这一年的整个表现,我们能看到一个很清晰的信号——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什么?就是2015年到2024年,那时候新能源还是个新鲜事物,谁创意最多谁融资最多谁就能吃到市场红利,品牌故事、融资新闻、炒作营销是核心竞争力,产品本身倒是其次。理想靠着"增程电动"的概念融了一堆钱,蔚来靠着换电和高端定位融了一堆钱,小鹏靠着激进的智驾路线也融了一堆钱。

但从2024年开始,市场的容纳度已经饱和了,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从10%上升到30%多。这个阶段的消费者不再被概念忽悠,而是真正开始比较产品。他们会算账,配置够不够好,续航够不够远,价格够不够便宜,售后能不能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决策因素。

零跑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就是抓住了这个变化的机遇。朱江明那句话"销量是口碑的基石",在零跑身上得到了完美验证。零跑用6年的技术积累,把"大空间加智能化加性价比"这三张牌完美组合,不仅抢走了竞品的份额,还逼着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

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便宜没好车"这句话在零跑C16面前已经失效了。激光雷达、284TOPS算力、620公里续航,起售价才15.58万,这不是捡漏,而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下一步零跑的战役在哪里呢?一个是要用10万级的新车去开拓低端市场,另一个是要用30万级的高端轿车去挑战蔚来这类高端品牌。如果这两步都走成了,零跑从"主流市场的销量冠军"就能晋升到"全价位市场的领军品牌"。2026年冲击百万台销量这个目标,也就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了。

消费者应该怎么选择呢?如果预算15到25万去买新能源SUV,是选"品牌溢价高但配置一般"的传统新势力,还是选"配置拉满价格实在"的零跑,答案其实很简单。零跑已经用销量证明了自己,接下来就是时间问题,早晚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发现这个被市场低估的品牌的真正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