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排队问题,最近成了不少车主吐槽的焦点。以前也很多人说,充电像喝水一样简单,插个充电桩,等一下就行。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者特殊时段,排队依旧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我刚那天早晨开车去高速,路过一个充电站,看到几个新能源车主都在排队,手里拿着号码牌。有个车主跟我说:挺好啊,不用拼车抢桩,也不用拼速度。但紧接着,他又皱眉:号太靠后了,还得等个一两个小时。我心想:这也太不靠谱了吧。难不成,充电变成了排队吃饭还得守在那儿等?

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有驾

有人会问:那,充电桩多了不就好了吗?这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以湖南高速为例,据平台透露,他们在重点服务区至少布置了30个充电站,60台充电桩左右。而且,为了减少车主等待时间,设置了80%的充电限制。有的地方还特意把电池荷电状态(SOC)控制在70%到85%之间,最多充80%,这实际上是在节省时间,让车主快点走人。

但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充电桩的布局和数量。全国的充电桩总数,大概也就几百个,比如一个大型车站能有十几二十个桩,但日常使用中,满员、占用、插队,总是造成短暂的排队。这就像超市里‘薯片架’凑不凑得满一样,都是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我查过一些数据,假设一个服务区有20个充电桩,每天24小时,每个桩能充12辆车(充满的话,大概也用时1小时左右),那么在理论上,最多可以满足240辆车的充电需求。可是实操中,很多时候桩都被那些占着不走的长占车挡着,导致实际需求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就让充电桩数量多不多变得不那么关键,关键是管理和规则。

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有驾

我没细想过,但是不是有些占位的问题也很难根治?充满了直接拿走,从车辆角度说,燃油车只要跑到加油站,插进去,几分钟就搞定,充电要30分钟甚至更久。还要考虑到叫号、排队时间,等于用时间换效率。

这段时间我还被问到:你觉得,续航长点,压力会少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比如说,续航300公里、400公里的车和续航600公里的车,实际差别就是多出了多少充电焦虑。我估算一下:如果是大部分日常用车,续航300-400公里差不多,出门一趟郊游,带个备用充电宝还能应付;但到了假日长途出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才是真正的救星。没续航焦虑,但也走不了远。

有个细节也能说明问题: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自己去年夏天去海边,带了个充电宝,随时备用。海边那天,风大,天阴云密布,还担心手机没电。充电宝比充电桩灵活多了。要是每个服务区都能配备便携的移动充电设备,效果会大不同吧。

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有驾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有人会说,混动其实更合算。一个朋友开着油电混动车,他说:高速跑油,城里跑电,基本不用担心续航,到底谁节省得多?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用油补高速,用电补城市,能规避很多焦虑。只是,插混是不是也有偷懒心态?像我同事说的:扔了油箱,充个电,高速还能省点油钱。如果从成本角度算,目前大概 每升7块左右,百公里油耗平均8L,油钱大概每百公里56块,这还算合理。

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聊过:你以为电动车就不用修?其实不然,电池亏了,一万多的事,一修就是一两万。这让我对电车其实不比油车便宜这事更一分疑惑——毕竟,长远而言,电池可不像油箱,能用十几年。这里又牵扯到保值率的问题:新车摆在那儿,三年后折价至少20%到30%,这也是得考虑的。

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有驾

我能猜,国家对充电桩的投入也有限。毕竟,修一公里高速公路,比铺设充电桩花的钱要少得多。而且,充电桩的速度比油站的加油快五倍,但数量却少,供需不平衡。这明显是政策和市场的错配。

我想问问你,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充电焦虑会减少?难不成,技术突破到快充10分钟,或者充电桩全部数字化智能调度,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吧?或者,未来车主只需像换手机电池一样,换个免拆式电池包?这是不是太天真,但也许也不完全不可能。

我只是觉得,至少充电还在温故知新的路上走着。高速服务区的叫号充电,短期内也就成了新常态。但长远来看,期待能不能有更聪明的办法,让我们开车不用那么焦虑。

高速服务区国庆假期叫号充电成常态,车主排队一小时以上,平台设限充80%缓解压力却引发新烦恼-有驾

你觉得,这个充电排队还能忍多久?还是说,还是得惯这等待的艺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