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车是一件大事,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出行方式的变革。
人们满怀期待地走进4S店,在琳琅满目的新车中挑选自己的心头好,与销售顾问反复沟通,好不容易谈妥了车价,以为接下来就是喜提爱车的幸福时刻。
然而,不少消费者都在这最后一步,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拦路虎”。
当销售人员微笑着递过来一份附加费用清单时,那份喜悦往往会瞬间被困惑和无奈所取代。
“金融服务费”、“出库费”、“PDI检测费”、“上牌服务费”,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款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让原本清晰的购车预算变得一团乱麻。
交还是不交?
交了,心里憋屈,感觉自己成了待宰的羔羊;不交,又担心4S店以此为由拖延交车,甚至拒绝履行合同。
这种消费体验,长久以来一直是汽车销售市场的一大痛点,也让人们不禁发问:这些收费究竟合不合理?
难道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矩来管管吗?
现在,针对这个长期困扰消费者的难题,国家层面终于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公安部推出的一系列便民利企新措施,其中一条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直指4S店的收费乱象。
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4S店在代办机动车登记、申领临时号牌等业务时,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服务,并且严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车辆管理所指定任何机构代办这些业务。
这道“硬命令”的下达,可以说是从根源上釜底抽薪,意图斩断长期以来盘踞在汽车销售环节中的灰色利益链条。
我们不妨先深入剖析一下,这些五花八门的服务费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过去,汽车市场信息相对闭塞,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车辆本身的销售差价。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汽车价格变得越来越透明,消费者在购车前,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各大网站和APP上查到全国各地的裸车价格,货比三家变得轻而易举。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单车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一些热门车型出现了“价格倒挂”的现象,即卖一辆车本身并不赚钱。
在这样的经营压力下,一部分4S店便开始“另辟蹊径”,将盈利的重心从“卖车”转移到了“卖服务”上。
于是,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应运而生。
比如,所谓的“金融服务费”,消费者通过贷款购车,本身已经向银行或金融机构支付了利息,4S店仅仅是协助办理了贷款手续,却要收取一笔不菲的费用。
再比如“PDI检测费”,PDI是车辆售前检测的英文缩写,这是厂家要求经销商在将新车交付给消费者之前必须完成的检查项目,其成本理应包含在车辆的售价之内,却被单独拿出来向消费者收费。
更离谱的是,山东曾有家4S店被曝光,强制向车主收取高达1980元的“交车仪式费”,如果不交这笔钱,就不给钥匙,不让提车。
所谓的仪式,不过是在车上系个红绸带,让车主站在背景板前拍张照,这种附加服务被包装成强制消费,其本质与强制搭售并无二致。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接近三成的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遭遇过类似的隐形消费或强制消费,平均每位消费者因此多支出的费用达到了2300元。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被无端增加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公然挑战。
公安部此次的新规,正是对症下药。
首先,它要求所有收费项目必须明码标价,公开透明。
这意味着4S店不能再用模糊的“服务费”一笔带过,必须把每一项收费的内容、标准都清清楚楚地公示出来,让消费者在付款前就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这相当于把选择权真正还给了消费者。
其次,也是最具冲击力的一点,就是将原本收费的代办上牌、申领临牌等业务,规定为可以提供但必须免费。
这一招直接堵死了4S店通过代办手续来变相收费的财路。
同时,政策还特别强调,禁止车管所等管理部门搞“指定合作”,这就从制度上防止了权力寻租,避免了管理部门与商家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联手向消费者“伸手”。
然而,一项好政策从颁布到不折不扣地落地,往往会面临重重阻力。
新政实施后,我们在不同城市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杭州,数字化政务服务走在了前列,车主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几分钟内就自主完成了临时号牌的申请,不仅方便快捷,还实实在在地省下了过去需要支付给4S店的三百元代办费,这让当地市民切身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
但在另一个城市沈阳,却有车主反映,4S店虽然不再收取“上牌服务费”,但又冒出了一个名为“档案管理费”的新项目,理由是需要为车主保管购车档案,这显然是“换汤不换药”的伎俩。
这种现象说明,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商家总能想出各种对策来规避监管。
政策的落地效果之所以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尚未被彻底斩断。
正如江苏某县城被发现的那样,当地车管所的工作人员私下承认与本地车商签订了分成协议,4S店收取的代办费,车管所能按比例提成。
这种“官商勾结”的模式,使得国家政策在基层执行时被打折扣、被架空。
这与多年前推行手机号码“携号转网”时遇到的情况何其相似,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运营商总能以“靓号协议未到期”、“集团用户限制”等各种理由为用户设置障碍,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变化。
市场的力量和消费者的日益觉醒,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另一股强大动力。
那些依然固守着信息不对称、玩弄收费套路的经销商,会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相反,一些头脑灵活、勇于转型的经销商已经尝到了诚信经营的甜头。
例如,北京一家经销商改变了策略,不再纠结于各种附加服务费,而是主动将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返点折算成车价优惠,直接让利给消费者。
这一真诚的举动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回应,当月的汽车销量逆势增长了四成。
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真诚和透明远比花哨的套路更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如今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早已不是信息匮K乏的“小白”,他们在购车前会做足功课,在各种社交媒体和汽车论坛上研究攻略,从车型性能对比到价格谈判技巧,甚至对合同条款的理解都可能比一些销售人员更深刻。
甚至有消费者带着打印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去4S店签合同,逐条核对,这种场景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商家无疑是巨大的震慑。
这就像当年电子商务的兴起,淘汰了那些只懂得坐地起价的实体店一样,汽车销售行业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洗牌,不拥抱透明,不尊重消费者,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购车时不能只被低廉的裸车价所吸引,更要擦亮眼睛,仔细审查购车合同和各项协议,尤其要警惕那些语焉不详的条款,比如“其他双方约定事项”后面留有大片空白,这往往是日后产生纠纷的隐患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