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带着刚上初中的外甥小宇去郊外踏青。原本只是想让他远离手机屏幕,呼吸点新鲜空气,没想到这一趟出行,竟成了他口中“比地理课还精彩”的自然课堂。
车子沿着蜿蜒山路缓缓前行,导航提示:“前方进入怪坡区域。”小宇趴在车窗上,眼睛亮得像星星。“舅舅,怪坡是不是车子会倒着走?”他一脸好奇。我笑了笑:“等到了你就知道了。”
刚停好车,小宇就迫不及待地冲下车,脚踩在灰白色的岩石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我紧随其后,目光却被四周奇特的地貌牢牢吸引——嶙峋的石峰拔地而起,像被谁用巨斧劈过一般,错落有致;地面坑洼不平,有些地方甚至能看见深深的溶洞口,黑黢黢的,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
“这……这不是课本里的‘喀斯特’吗?”小宇突然站定,指着远处一排排耸立的石柱,声音里带着惊喜。我点点头:“没错,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和地下水长期侵蚀石灰岩,才形成了这些奇观。”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摸了摸脚下布满沟壑的岩石,又抬头看我:“那怪坡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车子会‘自动上坡’?”我拉着他走到一处缓坡前:“你看,从这边看,车子像是在往下溜,但其实是在往上走。这是因为周围山势和视觉参照物造成了错觉。”
“哇,太神奇了!”小宇蹦起来,拉着我要再试一次。我们把车熄火,松开刹车,车子果然“逆重力”缓缓向“上”滑行。他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念叨:“物理老师都没讲这么清楚!”
我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小时候,我也曾为一块石头、一道山缝着迷。那时父亲带我去野外,总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今,轮到我牵着孩子的手,走进这本无字的教科书。
继续往深处走,我们发现了一处隐秘的溶洞入口。洞口不大,但凉风习习,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小宇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钻了进去。洞内光线昏暗,手电筒的光束照在钟乳石上,折射出幽幽的光泽。那些垂下的石笋,像凝固的时间,一滴一滴,千年万年才长出几厘米。
“它们是水做的?”小宇轻声问。
“可以说是吧。”我回答,“雨水渗进岩石缝隙,溶解了石灰,再一滴滴落下,水分蒸发,矿物质留下,就成了这些石头。”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原来地球一直在悄悄变化,我们根本看不见。”
那一刻,我心头一震。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竟能从石头中读出时间的重量。我蹲下来,拍了拍他的肩:“你说得对。这些地貌,是地球写给我们的信,只是很多人走得太快,忘了低头看看。”
走出溶洞时,夕阳正斜斜地洒在怪坡上,整片山谷被染成金红色。小宇坐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认真画起了速写——石峰、溶洞、倾斜的坡道,还有他眼中的惊叹。
回程的路上,他一直没说话,直到快到家,才忽然转头问我:“舅舅,下次还能来吗?我想带同学一起来。”
我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片土地藏着太多秘密,够我们看一辈子。”
那一晚,我翻出老相册,找到父亲当年带我去野外地质考察的照片。泛黄的纸页上,两个身影站在石林间,笑容灿烂。如今,那本“自然教科书”仍在续写,而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页的讲述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