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李想的20万“豪赌”:把宁德时代44.5%热效率技术塞进家用SUV,奔驰宝马工程师坐不住了
12分钟,从10%充到80%电量。当i6车主在服务区刚买完咖啡回来,发现充电已经完成时,旁边那台宝马iX还在慢慢爬升到30%。这一幕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充电站上演,也让不少花了50万买豪华电动SUV的车主开始怀疑人生。
李想这次玩得有点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之前只肯给蔚来ET7、极氪009这些三四十万的车用,现在却出现在20万出头的家用SUV上。就像茅台突然决定把最好的酒卖给路边小店,这种“技术下放”的速度和幅度,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800V:增程车也要抢充电桩生意
增程车搞800V高压平台,乍一听像是脱裤子放屁。毕竟有增程器兜底,为什么还要花成本做快充?但李想的算盘或许比表面看起来更深。
800V配上麒麟电池的4C充电能力,峰值功率直接到400kW。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大部分纯电车在快充桩前还要排队等位,i6已经充完走人了。而且800V平台带来的系统效率提升,让冬天的续航衰减控制在28%左右,比同级竞品少了近一半。
北方车主最清楚冬天开电车的痛点。以前一到冬天,电动车主恨不得把空调关了,就怕续航不够用。现在i6的双层流热泵空调,COP能效比做到3.5,每消耗1度电能产生3.5度热能。数字游戏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改善。
空悬下放:20万也能体验“魔毯”
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每秒调节500次,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三档离地间隙调节。这套底盘配置单拿出来,放在奔驰GLC或者宝马X3上都不寒碜。
60公里时速过减速带,车身垂直加速度0.3g,比奔驰GLC的0.45g还要优秀。很多测试过的车主说,感觉像坐在魔毯上。这种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对比起来确实能感受到差别。
传统豪华品牌靠配置差异化定价的策略,在这种“配置下放”面前显得有些被动。毕竟消费者也不傻,20万能买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花50万?
增程器的天花板
1.5T四缸增程器,44.5%的热效率,这个数字在量产增程器里确实算是顶配了。馈电状态下5.3L的百公里油耗,高速巡航6.1L,经济性方面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
有朋友跑过长途测试,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全程只加了一次油,综合成本大概每公里4毛钱。这个账算下来,传统燃油车确实没什么优势。
增程器的工作逻辑也比较聪明,电量充足时安静用电,需要补能时才启动发电。2000-4000rpm的转速区间优化,配合主动降噪,工作时的静谧性比上代产品提升明显。
座舱:高通8295P的流畅体验
双15.7英寸3K屏幕,高通8295P芯片,这套座舱配置在20万级车型上确实算是豪华。冷启动1.2秒,应用切换延迟30ms以内,连续使用72小时无卡顿,流畅度方面确实做到了行业前列。
多屏无缝流转,导航从仪表滑到中控再到副驾屏,副驾娱乐屏支持独立蓝牙音频。这些功能听起来花哨,但实际用起来确实能提升体验。
副驾的“皇后座”设计,155度电动调节,零重力姿态,8点按摩加热通风,520mm的坐垫长度。这套配置瞄准的显然是家庭用车场景,主驾负责开车,副驾负责享受。
技术普及的加速度
李想这次的i6,反映出一个明显的趋势:新能源时代的技术普及速度在加快。以前需要七八年才能从豪华车下放的配置,现在两三年就能实现。
麒麟电池、800V平台、空气悬架,这些原本属于高端车型的技术,现在20万就能全套拿下。对消费者当然是好事,但对传统豪华品牌来说,压力确实不小。
当20万的车能提供接近50万车的体验时,那些依靠配置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就需要重新思考了。市场竞争的逻辑在改变,消费者的选择标准也在改变。
从配置单看,i6该有的确实都有了。至于市场接受度如何,还得看后续的销量表现。但至少从产品力角度,李想这次确实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这或许就是新能源时代的魅力:技术迭代快,成本下降快,受益的最终还是消费者。20万买到以前50万的配置,这种好事多来几次,对谁都不是坏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