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那两年,骑行突然成了朋友圈里的新赛道。有人为买辆崔克公路车排五个月队,提车当天穿全套新骑行服拍照,配文“解锁自由”;热门车型像闪电SL8,原价3万8眼都不眨就下单,甚至有人加价几千块插队。那时候谁家车库没辆万元公路车,周末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些两轮钢铁被硬生生捧成了“社交货币”。
今年年初风向骤变,崔克、闪电的公路车开始悄悄降价,有的车型直接砍到半价。昆明一家车店老板说,之前标价两万多的车现在一万出头就能拿走,进店的人却比去年少了大半。日本零件巨头禧玛诺仓库堆货如山,英国电商WiggleCRC因库存爆炸倒闭,捷安特、美利达的生产线还在突突突造车,市场早就吞不下这么多钢铁了。
要知道,疫情时大家出不了远门,骑行成了既能独处又能锻炼的香饽饽。可疫情一过,滑雪、露营、飞盘轮番刷屏,谁还天天骑着公路车绕圈?更要命的是,前两年看骑行火,国内自行车公司数量直接翻倍,本来就不大的池塘里,硬生生挤进来几百条饿鱼。
有趣的是,国产自行车突然杀了出来。喜德盛AD350加了桶轴和轻量化轮组,价格一分没涨;瑞豹SuperAl四千块就能买到,配置跟几万的进口车差不离。消费者又不傻,花更少的钱能办一样的事,谁还为那个外国logo多掏几万块?就像有人算过,5万的公路车里,4万5都是“面子税”,真正花在车子本身的只有5千。
现在的中产有点骑虎难下。嘴上喊着支持国货,刷小红书时手指却忍不住点开崔克测评;买进口车怕刚下单就降价被“背刺”,选国产车又觉得跟朋友聊天没底气。更魔幻的是,国产厂商为抢市场,今天升级轮组明天换桶轴,老用户刚买三个月,新款就带着更好配置杀过来,活生生把骑行做成了“手机换代”的生意。
当二手平台上的公路车开始积灰,当朋友圈里的骑行打卡越来越少,这场由消费主义导演的“骑行狂欢”终于露出了底色。那些曾被捧上神坛的万元公路车,不过是用来丈量虚荣心的尺子。如今尺子断了,大家才发现,真正的骑行自由,从来不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而在风吹过脸颊时,那声发自内心的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