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汽车巨头的好日子,到头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最近德国车企的财报,简直是一片狼藉。大众集团把2025年的营业利润率预期砍掉近一半,从4%到5%直接掉到2%到3%,原本指望的10亿到30亿欧元净现金流,现在干脆归零。保时捷更惨,一年内第四次下调预期,利润率从5%到7%掉到2%以下。宝马也撑不住了,2025年10月8日宣布下调业绩预期,汽车部门利润率从5%到7%降到5%到6%,自由现金流从50亿欧元腰斩到25亿。奔驰早前有过裁员三万人的动作,博世集团在2025年9月25日宣布到2030年底再砍1.3万个岗位,采埃孚也在10月1日说要在2030年前裁掉电驱传动部门约7600人。这一连串坏消息,不是偶然,而是西方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这些曾经的工业巨人会落到这步田地?表面看是电动化转型慢了,市场需求跟不上。欧盟2035年要禁售燃油车,但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明显滞后。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公司和租赁机构的新车登记占德国总登记量近一半,可其中电动车只占17%。保时捷因为电动车卖不动,2025年推迟了多款纯电车型上市计划。欧盟充电桩建设标准不统一,补贴政策朝令夕改,比如法国突然取消补贴,这些都让德国车企雪上加霜。但深层原因,是中国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在上海车展期间说了句大实话,每辆中国车卖到德国,对应的是142辆德国车卖到中国。乘联会数据更直观,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2.3%跌到2024年的17.6%。这不是巧合,是中国制造业在电动车领域的全面超越。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德国车企焦头烂额之际,荷兰政府出手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原本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合法收购。可2025年9月29日美国出台新规,对闻泰科技子公司追加出口管制,第二天荷兰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动用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强制接管安世资产。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还暂停了CEO张学政的职务,换上外籍人士。闻泰科技明确表态,任何恢复出口的协议都必须恢复张学政职务。这一连串操作,时机之巧、动作之快,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早有预谋的联合围堵。西方嘴上喊着市场规则,实际行动却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
德国媒体如《南德意志报》抱怨对中国期待太高,把困境归咎于中国。这种论调何其可笑,自己竞争力不行就怪别人太强。中国车企靠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赢得市场,德国车企却还在吃老本。大众计划到2030年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这不是中国逼的,是市场选择的必然。西方总把自由贸易挂在嘴边,可一旦竞争不过,就祭出国家安全的大旗。安世半导体被强行接管,就是最鲜活的例证。这种双标做法,暴露了西方在产业竞争中的焦虑和不自信。
从汽车到芯片,西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露骨。但历史证明,靠封锁打压阻止不了技术进步。德国车企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电动化转型迟缓和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他们不是败给政策,是败给更高效、更创新的商业模式。安世事件更说明,西方所谓的市场规则,在利益面前可以随时抛弃。这种短视行为,只会加速其制造业的衰落。
中国网民看到这些消息,难免有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为国内产业的进步自豪,另一方面对西方的双标做法愤慨。但冷静想想,这正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必然阶段。德国车企若不能正视现实、加快转型,裁员潮只会更猛烈。而安世半导体的命运,也将成为检验西方市场诚信的试金石。在这场大变局中,中国企业要做的,是继续苦练内功、突破创新。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西方车企的今天,会不会是所有依赖保护主义产业的明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