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一位特斯拉车主从北京回郑州,凌晨两点还在保定服务区排队充电。前面还有60多辆车,充电枪像限量商品一样紧俏。他拍了段视频发到网上:“导航说续航够,高速开空调掉得快,服务区桩少,排了两小时才轮上。”评论区瞬间炸了:“这不是回乡,是渡劫。”
就在昨天,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宣布到2027年底,全国要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这个数字背后,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冰冷目标,而是千万个家庭在春节路上不再被“电量焦虑”绑架的希望。
我们曾见过太多画面:湖南官庄服务区,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在寒风中等桩,妻子在车里不敢开暖风;G4高速上,车主为抢桩吵架,有人怒吼:“我老家就在前面两个出口,撑不住了!”这些场景,像极了早年春运火车站前通宵排队买票的旧影——科技向前走,但回家的尊严,不该被卡在一根充电枪上。
问题从来不是车不行,而是桩没跟上。很多服务区只有60kW、80kW的老式快充,充一小时只能补200公里,而车上明明支持800V超充,却找不到匹配的桩。更荒诞的是,有的燃油车占位,插混车插队,本就紧张的资源被进一步撕碎。有车主苦笑:“早知道加油不用排队,当初何必换电车?”
但现在,政策开始对准这些“堵点”。高速服务区要加密布点,春节高峰要有应急保障;新建小区车位必须预留充电条件;电网要升级,让报装不再难;连车和电网的互动都要试点推进。这不是简单地“多建几个桩”,而是在重建一种出行的秩序和体面。
这2800万,不是数字游戏,是把人当回事的承诺。当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随处可见,当排队不再是节日标配,我们才能真正说一句:路上见,不怕远。
下次春节回家前,记得检查车况,也看看沿途充电规划。如果可以,避开高峰时段,错峰出发。别让等待,偷走本该属于团圆的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