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4月份卖了37.2万辆车。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愣了一下。37.2万?一个月?这都快赶上某些车企一年的销量了。要知道,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月销量也不过200多万,算下来比亚迪自己就占了六分之一还多。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而且更吓人的是,这个数据同比还增长了19.4%。什么意思?别的车企好不容易稳住增长,比亚迪又往上飞了一大截。这时候你不禁开始琢磨,这个增长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背后是不是有点门道?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捋一下数据。
销量确实很炸裂,但销量只是表面功夫。如果只看卖了多少车,容易被带偏。关键要看营收、毛利、利润这些硬指标,才能知道这个量有没有含金量。翻一翻比亚迪的财报,你会发现它的营收增长也很猛,2023年一季度营收达到1202亿元,同比增长79%。但毛利率呢?整体毛利率只有18.29%,而且环比还下降了。换句话说,它卖得多,但每辆车赚的钱并不多。利润方面呢?净利润增长确实不错,同比翻了几倍——从去年同期的8亿起来到41.3亿,但这个绝对值放到整个行业里看也不算特别高。比如利润率,只有3.44%,在传统车企里绝对算低的。
你就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销量飞天,盈利却不高,毛利率还往下掉。怎么看都有点矛盾啊。但别着急说“不行”,咱们再深挖一下,看这些数据是不是“结构性吓人”。
首先,毛利率低是不是因为成本高?这里比亚迪的打法就跟大部分车企不太一样,它的研发投入特别猛。2023年一季度研发费用高达67.8亿元,同比增长近80%。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超过5%,这在汽车行业里算是相当高的了。做新能源车,研发就是命。你电池技术、智能座舱、驾驶辅助都得砸钱,研发烧钱就意味着毛利率看起来偏低。所以,这部分“吓人”是有原因的。
再说利润率低的问题。这其实也跟比亚迪的战略有关。比亚迪现在疯狂推新车,什么海豹、海豚、护卫舰、宋PLUS,一个接一个。不只是推新车,还在各个细分市场里铺开,比如刚刚曝光的海豹06DM-i旅行版,直接冲着休旅车市场去了。这种打法特别费钱,尤其是前期成本高得吓人。你开模具、搭生产线、推广宣传,这些都要真金白银往里砸。而且比亚迪的定价策略一直比较激进,基本就是用性价比压市场,利润率自然就上不去。这种亏钱赚市场的打法,怎么看都像是战略性亏损。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这样烧钱,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
先拉几个同行比比看。传统车企比如上汽,大众这样的巨头,利润率普遍在8%-12%之间,毛利率则能达到20%以上。比亚迪和它们比,确实差了不少。但核心问题是传统车企的增速不快,新能源转型压力大,还得靠燃油车撑着。而新势力呢?像蔚来、小鹏这些,用高研发换高亏损,蔚来的毛利率虽然有20%左右,但净利润还是负值。外资品牌更不用说了,比如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毛利率直接跌到了不到20%,利润率也在往下滑。怎么看,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企里还算表现不错。
回头再看比亚迪的动作。它是在抓机会。新能源车现在是趋势,大趋势。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占率已经超过40%,而且它是少数能把插电混动和纯电动都玩明白的车企。一边用DM-i插混技术抢市场,一边用纯电车扩新领域,甚至还开始涉足高端市场。这些动作都是在扩大护城河,抢时间窗口。至于利润率低、毛利率掉,这些问题短期内看着吓人,但本质上是为了铺开规模,后续利润自然会起来。
所以,回到那个炸裂的37.2万的销量数据,拆下来并没有那么吓人。它的底层逻辑是清楚的,动作也有章法。比亚迪更像是在打一场长期战,用规模和技术先筑基,再慢慢提升盈利能力。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只盯着表面的数字。销量、营收这些漂亮的账面数据,背后还是得看它能不能持续往上走。从市场的接受度、技术的领先度,到海外扩张的能力,这些才是比亚迪的未来。现在它确实看起来很猛,但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得走得稳,毕竟行业竞争还在加剧,稍有不慎就可能掉队。
最后一句,汽车行业的数据确实经常看着吓人,但拆下来,你会发现这就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比亚迪玩得很凶,但凶得有章法。到底走到最后能不能站稳脚跟,就看它的后劲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