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以一种更平实、更具生活化新闻解读风格,对大众威然市场表现进行的全新原创文章。
咱们今天来聊一个车圈里挺有意思的现象,主角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大众汽车。
最近,大众好像是下了狠心,把自己家的一款挺高端的大七座MPV,名叫威然,价格给来了个“大跳水”。
这款车刚出来那会儿,定位可是不低,奔着三十多万去的,对标的是别克GL8这种商务车市场的霸主。
可现在呢,您去店里问问,有些地方报价已经降到了19万左右,甚至更低,这折扣力度,差不多是把车价给“腰斩”了。
按理说,这么大的优惠,又是大众的牌子,车长超过五米三,看着也气派,应该会吸引很多人抢着买才对。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今年六月份,这款“白菜价”的德系大车,全国总共才卖出去八百多台。
这个数字,对于大众这样一个常年在中国市场当“学霸”的品牌来说,简直是有点难堪了。
这就让很多人想不明白了,难道现在的人们连这么大的便宜都不愿意占了吗?
是大众这车真的有什么硬伤,还是说我们消费者的眼光变了,不再迷信“大众标”了?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反映出的是整个汽车市场,尤其是家用MPV这个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咱们得从这台车本身说起。
很多人买七座MPV,最看重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空间。
一家老小出门,或者公司接待客户,图的就是一个宽敞、舒服。
大众威然在宣传上,车身尺寸的数据非常漂亮,甚至比老对手GL8还要大上一圈。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数据是数据,实际体验是另一回事。
威然这台车,它不是在一个专门为MPV设计的平台上造出来的,而是用的大众造轿车和SUV的那个MQB平台,硬是给拉长、加宽改造出来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一个服装设计师,手里有一套非常合身的西装版型,这个版型做出来的西装很挺括、很有型。
现在老板要求用这个西装版型去改做一套宽松的睡衣。
设计师只能把西装的肩膀加宽,裤腿拉长,腰身放大。
最后做出来的这件“睡衣”,虽然尺寸是够大了,但穿在身上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该高的地方不高,该平的地方不平,活动起来还是没有原生睡衣那么舒展自在。
威然的空间问题就出在这儿。
它的底盘和地台天生就比较高,这是轿车和SUV平台的特点,为了保证操控性。
但MPV需要的是低地台,这样上下车方便,车内的垂直空间也更大。
结果就是,威然虽然外面看着很大,但车里面的“得房率”并不高。
尤其是那个被无数车主和评测人吐槽的第三排座椅,简直成了这台车的“死穴”。
一个正常身高的成年人坐进去,腿基本上是蜷缩着的,膝盖顶着前面座椅的后背,头也快要碰到车顶了,非常压抑。
别说长途旅行了,就是在城里开一个小时,估计就受不了了。
这就很尴尬了,消费者买一个七座车,结果第三排成了几乎不能坐人的“摆设”,那这个七座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大家买MPV,就是为了解决全家出行的“座位焦虑”,你连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好,那第二排座椅就算有按摩、有加热,弄得像飞机头等舱一样,也弥补不了根本性的缺陷。
说完了空间的“先天不足”,咱们再来算一笔经济账,这可能更是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
在今天这个油价动不动就“破八冲九”的时代,买车的用车成本,是每个人都得仔细盘算的大事。
大众威然全系用的都是2.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本身技术很成熟,放在迈腾、途观上表现也不错。
但把它安在威然这么一个重量接近两吨的大家伙身上,油耗就变得非常“感人”了。
根据大量真实车主的反馈,这车在市区里开,百公里油耗轻松上到12升,甚至更高。
我们简单算一下,按现在8块钱一升的油价,开一公里就要将近一块钱的油钱。
这个成本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看看它的竞争对手们。
以前和它一样被说是“油老虎”的别克GL8,现在也学精了,推出了插电混动版,可以充电跑,也可以用油。
在市区里上下班,要是家里能充电,基本可以当纯电车开,一公里成本也就一两毛钱。
就算是亏电当混动车开,油耗也比纯燃油的威然低得多。
再看看那些势头正猛的国产新能源MPV,比如腾势D9、理想MEGA这些,它们不仅在车里给你配上了大彩电、小冰箱,更重要的是,它们彻底解决了油耗高的痛点。
纯电模式下,一公里成本不到一毛钱。
五年开下来,一辆威然光是在油费上,可能就要比一辆混动或纯电MPV多花出去四五万块钱。
您想想,买车的时候费劲巴拉砍价省下来的钱,最后几年开下来,又原封不动地全送给加油站了,这笔账,谁心里能乐意呢?
所以,当大众还在宣传自己的“德系底盘”有多稳、操控有多好的时候,消费者已经在用计算器投票了。
最后,我们再聊聊大众这个“降价求生”的策略。
从表面上看,价格从三十多万降到不到二十万,是巨大的让利。
但这种“挥泪大甩卖”式的降价,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伤害销量的同时,也深深地刺伤了大众自己的品牌价值。
首先,这对那些早期花高价买了威然的老车主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他们是出于对大众品牌的信任,真金白银地支持了这款新车,结果没过两年,新车的价格比自己当年交的购置税都还要低。
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人“割了韭菜”,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这些老车主不但不会再向身边朋友推荐这款车,反而会成为最真实的“反向宣传员”,这对一个品牌的口碑是致命的打击。
而对于还在观望的潜在买家来说,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只会让他们觉得这车“水很深”,产品本身肯定有问题,不然为什么要这么不计成本地清仓呢?
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再等等,说不定还会更便宜”的心理,结果就是越降价越没人敢买。
更重要的是,它会让大众这个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心中变得廉价。
大家会想,原来大众的旗舰产品,也能说降价就降价,而且降幅这么大,那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保值率肯定也一落千丈。
说到底,今天中国消费者买车,已经越来越理性了。
大家不再是单纯地迷信某一个品牌的光环,而是会综合考量一辆车的产品力、使用成本、口碑和价值。
威然的失败,不是因为它降价降得不够多,而是因为它在产品设计的根本理念上,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当竞争对手们都在研究如何让一家人坐得更舒服、用车成本更低的时候,它还在固守着一套过时的燃油车逻辑。
市场是无情的,消费者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