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几个月在上海法院起诉了一些公司,这些公司之前都买过特斯拉的车子,大多是广东、浙江、江苏的企业客户,被起诉的原因不是车子质量出问题,也不是服务不到位,而是他们的车辆在两年内没有开到两万公里,特斯拉表示,按照当初购车时替客户垫付的国家补贴政策,这些企业需要把补贴金额退还。
有个案子很快要在杭州萧山法院开庭,被告是无忧传媒,他们在2022年买了一辆特斯拉,当时特斯拉替他们垫付了7761元的新能源补贴,合同里写明车主必须在两年内跑满两万公里,但很多车主没留意这一条,现在期限到了,里程不够,特斯拉就发通知要求补钱,还说律师费和诉讼费也要由他们承担。
有几家公司提到,买车的时候销售人员没有提起这个条款,但是法院在西安、东莞和泽州处理过相似案件,都判决支持特斯拉,理由就是合同上明明白白写清楚了,双方签字确认了就得按合同办事,特斯拉也提前做了工作,他们发短信提醒车主说车辆快满两年了,行驶里程还不够,建议多开一开,这说明并不是临时变卦,而是提前打过招呼。
中小企业买特斯拉,通常是为了办公或送货,使用次数不多,很多人觉得只要价格合适、车子能开就行,不会仔细看合同,财务部门也不管这些事,反正不是自己出钱,结果等到法院传票来了,才明白补贴不是白给的,而是带着条件的。
特斯拉这个做法其实很精明,国家补贴发得慢,他们先垫钱,再用合同把企业给绑住,等于提前锁定了回款,今年下半年突然冒出三十多起官司,很可能是因为2023年那波企业买车潮,现在刚好两年到期了,政策本来是为了防止有人骗补贴,但没有规定车企必须醒目地标出这条,结果就让这些企业吃了哑巴亏。
主要针对企业而不是个人用户,是因为管理私人车主难度很大,没法天天盯着他们开车,打官司也费劲,企业就不一样了,地址固定、信息完整、合同规范,追钱效率高得多,而且特斯拉在调解时也会灵活处理,比如原本要一万五,最后降到一万二,这说明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走程序带来的压力,不是非要全数收回款项。
从技术上看,特斯拉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车上装着远程控制系统,能自动计算剩余里程,等一到两年时间快到了,系统就会直接给车主发短信、推通知,整个过程不用人来插手。再看天眼查的数据,今年特斯拉打的官司跟过去那些自动驾驶事故、软件纠纷完全不一样,现在全是合同买卖方面的事情。这说明特斯拉把重点转移了,以前关注技术争议,现在更在意财务风险控制。
这事确实让人琢磨,买车还要被限制里程数,听起来像是租车公司的规定,不过从法律角度看完全说得通,企业在签合同时要是多花十分钟仔细看看条款,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说实话,普通人在买车时根本想不到连行驶里程这种细节都要写进合同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