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醒梦中人!李想这观点,全网炸锅了……”

“点醒梦中人!李想这观点,全网炸锅了…”

全世界的车企都在“套娃”?真相竟然是这样!

“点醒梦中人!李想这观点,全网炸锅了……”-有驾

你有没有发现,走在大街上,随便看一辆车,似乎都长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尤其是这些年,各大品牌推出的新车,总感觉像是大小号的复制粘贴理想M7、M8、M9;问界M5、M7;宝马3系、5系、7系;奔驰C级、E级、S级……要不是Logo贴得牢,小白用户估计直接认错!这一“套娃式”的真相,可不仅仅是为了省事儿,它背后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哲学。

1. “套娃”不是偷懒,而是高级进化

先别急着嘲讽车企“全靠换壳做生意”,“套娃”是一种绝佳的战略手段。最核心的一点是品牌识别度和用户认知成本。你细品,宝马的“双肾格栅”、奔驰的“三叉星前脸”、理想的贯穿式灯条……这每一项,都是它们的DNA,种在你脑海里的记忆点。全新看似新奇,但品牌识别难,消费者还得重建认知,真不划算。

打个比方,这就像可口可乐的红色logo,几十年如一日,怎么可能改成绿色?谁还买账啊!

2. 给车加“大中小杯”,扩展消费群体

套娃还有个妙处,就是能“布局全价位人群”。理想M7卖40万,M8升到50万,M9冲击60万,这就是在给用户不同消费需求下的梯度选择。宝马、奔驰更是老早就在这条路上躺平了——不同系别产品尺寸几乎“按厘米来调”,性价比党有入门车,豪华党往旗舰冲,结果?稳占更多购车者心理预算。

这就好比进奶茶店,你爱大杯,TA要中杯,老板一高兴,“全摆好了,你随便挑,只要不离开咱家就行”。

3. “套娃”、内核创新,才是高明

并非每家都能把“套娃”玩得这么艺术。唯有在颜值统一的下功夫于产品力(续航、空间、安全性等)的车企,才能走得远。理想汽车就是个活教材,虽然外壳“一脉相承”,但员工敢吹咱家的三联屏够祖传吧?同级别中,二孩奶爸的福音座椅不香吗?结果呢,M7、M9组团绝杀,“奶爸界”标杆稳到刹不住车。

车企在卷,消费者也不傻

你以为“套娃”是偷懒?是品牌在逻辑自洽、创新内核的权衡中,悄悄拿捏住了你。消费者嘴上说着“审美疲劳”,真到掏钱时,谁不爱认熟的“老朋友”?

下次你再刷街看到一排宝马C位出道,或者犹豫要不要试试小米车SU7时,别纠结选择一辆“熟悉的模样”,不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最佳隐喻吗?

归根结底,车企套娃,套不住的是你的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