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落地打七折,小米SU7 Ultra车主提车不到一个月就亏掉12万,官方宣传的“保值率冠军”在残酷的二手车市场现了原形。
雷军在微博上骄傲宣布小米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领先特斯拉的消息还没过气,二手车市场的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曾经被黄牛加价6万疯抢的SU7 Ultra,如今二手收购价直接腰斩至46万元,较原价52.99万元暴跌12%。首批车主提车不到一个月就亏掉12万,相当于每天亏损2000多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上市一个月的YU7在二手市场加价1-6万热卖。北京一辆仅跑了50公里的YU 7 Max版,车主要加价3万,结果秒没。
保值率冠军的真相:宣传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76.04%和Model Y的71.28%。雷军随即在社交媒体转发并表示“这次,我们领先了”。
现实却截然不同。在南宁的二手车市场,一台仅行驶3700公里的SU7标准版标价21.98万元,几乎贴着21.59万元的新车指导价成交。而SU7 Ultra的情况更惨烈,一位选装了碳纤维风道盖的车主,新车价58.39万元,挂牌即亏超12万。
“感觉被小米背刺了。”这已成为SU7 Ultra车主社群里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第一批车主当初奔着“最保值新能源”的名号下单,如今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暴跌背后的三大原因:产品缺陷、定位冲突与产能困局
小米SU7的暴跌并非偶然。产品缺陷首先给了车主当头一棒。SU7 Ultra因软件限速导致高速动力表现被腰斩,而官方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拆解后发现所谓的“双风道”纯粹是装饰,4.2万的选装费成了智商税。
小米的处理方式也欠缺诚意。未交付的车主需重新排队等待30-40周,而已提车的车主只能接受2万积分(约2000元)的补偿。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车主的信任危机,已有超300位准车主喊话小米要求无损退车。
产品定位冲突则是更深层的原因。表面上看,SU7暴跌是YU7太猛,实则是小米内部产品定位的重叠。YU7 Max搭载三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豪华内饰,全维压制SU7 Ultra。更关键的是,YU7用户能“现提”,而SU7 Ultra仍需等待三个月以上。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想用YU7打爆款,结果是SU7 Ultra变成了牺牲品。本该引领品牌调性的旗舰产品,如今被自家性价比标杆拉下水。”
产能问题更是雪上加霜。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但受限于工厂产能,标准版交付周期已延长至50周以上,Max版最快也要33周。这导致黄牛倒卖订单,二手市场出现加价现象。SU7的交付周期同样漫长,部分车型等待时间超过半年,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信任崩塌:小米汽车面临的最大危机
这场风波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会单纯为了品牌或性能买单,更看重实际使用价值。正如网友所说:“花35万买个更好用的车,为什么要花53万买个半成品?”
雷军在微博上回应称会加快SU7 Ultra的软件更新,解除性能限制,但车主们并不买账。因为保不保值,一眼就能看出来了。有车主建议小米学习苹果,为老用户提供回购或换购优惠,以弥补他们的损失。
小米还需重新梳理产品线,明确各车型的定位,避免内部竞争,同时提升产能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产品能够及时交付。
行业启示录:新能源赛道核心是信任
小米SU7的暴跌与YU7的加价,是一场自家兄弟的“背刺”事件,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现实。保值率神话的破灭不仅反映了小米汽车在产品定位和产能规划上的不足,更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产品”问题。
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企业必须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技术、生态和用户体验的全方位竞争。
对于所有入局者而言,建立信任需要长期积累,但失去信任可能只在一夜之间。当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评估撕下华丽宣传的外衣,真正的保值率只能由产品实力和用户口碑决定。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再重建。小米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否则这场自家兄弟相残的戏码,只会成为其汽车之路上的第一道伤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