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冠到“功能机”:哪吒汽车的轰然倒塌,是新能源行业的必然?


想象一下,一个曾经的销量冠军企业,如今却连银行卡里的余额都不够员工们买一顿午饭,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可偏偏,这就是2025年5月哪吒汽车的真实写照。

曾经以“草根逆袭”姿态登顶新势力销冠的哪吒,如今却被爆账上只剩454块,还欠供应商超60亿元,甚至连车主的App都停摆,车辆无法启动。更离谱的是,大量经销商上门讨债,生产线被拆,创始人鞠躬道歉也无济于事。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偶然事件,那可就太天真了。哪吒的崩盘,正是中国新能源行业大洗牌的缩影。

是技术不够硬,还是资本泡沫吹得太大?今天咱们就来深扒这场“从销冠到破产”的大戏。

从销冠到“功能机”:哪吒汽车的轰然倒塌,是新能源行业的必然?-有驾

一、从销量冠军到破产审查:哪吒的草根逆袭为何短命?
2022年,哪吒汽车凭借低价车型哪吒V,以15.2万辆的销量力压蔚来、小鹏、理想,成为新势力销冠。

那个时候,哪吒还被冠以“草根逆袭”的标签,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匹黑马。但是,巅峰总是转瞬即逝。

2023年,哪吒销量下降到12.75万辆,2024年更是腰斩到6.45万辆。2025年1月,仅仅交付了110辆,同比暴跌97.76%。

这什么概念?基本就是“从巅峰直接掉到谷底,连缓冲都没有”。

销量暴跌的背后,是哪吒长期以来的“低端拼价格、高端无特色”策略。低价吸引了一波消费者,但续航、智能配置这些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让哪吒根本留不住用户。

结果,消费者转投比亚迪、五菱等品牌,哪吒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二、资金链断裂:从4亿现金到454块钱,哪吒的财务窟窿有多深?
如果说销量下滑是表面问题,那么财务危机就是哪吒真正的致命伤。

从2021年到2023年,哪吒累计亏损183亿元,每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损8万元。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买一辆哪吒,它还得倒贴你一大笔。

到了2023年底,公司账面现金只剩4亿元,而流动负债高达122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217%。这是什么概念?

行业警戒线一般是70%,而哪吒直接超过了3倍。2025年3月,哪吒试图通过与供应商达成20亿元债转股协议来缓解压力,但这个协议更多像是在“画饼充饥”。

因为哪吒的估值已经从400亿元缩水到60亿元,债权转股后,供应商的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剩余的债务还得靠哪吒未来的经营来分期偿付,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从销冠到“功能机”:哪吒汽车的轰然倒塌,是新能源行业的必然?-有驾

三、产业链崩解:经销商维权、工厂停工,哪吒的崩盘远比想象中惨烈
哪吒的财务危机迅速传导至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浙江桐乡、南宁等生产基地因为零部件断供全面停摆,生产线甚至被拆卸。

更离谱的是,有2万多订单无法交付,经销商也彻底崩溃。2025年4月14日,20多家经销商代表聚集桐乡工厂,控诉哪吒拖欠返点和补贴。

更有经销商因为贷款担保被银行追债,门店只能半停业。

而对普通车主来说,哪吒的崩盘同样是灾难。车机系统断网、蓝牙钥匙失效、导航定位丢失,甚至连App都因为流量欠费停摆,直接导致车主无法启动车辆。

一辆号称“智能汽车”的车,最后沦为了“功能机”,这让多少车主欲哭无泪?

四、技术短板与资本泡沫:哪吒的失败是行业缩影
哪吒的崩盘,并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的技术短板和资本泡沫。哪吒既没有像理想汽车通过增程式技术解决里程焦虑,也没有像蔚来通过换电模式重构补能生态,反而陷入了“四不像”的尴尬定位。

在10-20万元市场,它被比亚迪、五菱挤压;在20万元以上市场,它又竞争不过蔚来、小鹏、理想。

更要命的是,当头部车企已经构建起“技术-产品-用户”的生态闭环时,哪吒还停留在单一产品维度。它的核心技术依赖供应商,不仅毛利率长期为负,还让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

尤其是泰国市场的哪吒X,虽然一度登顶销量榜,但依然无法掩盖哪吒在技术上的“中间态困境”。

从销冠到“功能机”:哪吒汽车的轰然倒塌,是新能源行业的必然?-有驾

资本泡沫的破灭,则是压垮哪吒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而那些依赖补贴、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注定会在这场洗牌中被淘汰。哪吒的失败,正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一面镜子。


哪吒汽车的崩盘,不仅是它自身的问题,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一次“成人礼”。当补贴退坡、价格战白热化,那些不敬畏技术、只依赖资本输血的企业,终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正如哪吒的创始人方运舟所说:“我们低估了市场的残酷性。”但这句话,显然是说晚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擦亮眼睛,选择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能为用户负责的品牌。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哪吒的倒下,会是新能源行业的终点,还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