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雷达技术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地下目的体分布形态及特征的一种方法。1904年,德国人首次尝试用电磁波信号来探测远距离地面金属体1926年,利用电磁脉冲技术研究地下岩性构造并获得成功,他指出地质雷达研究领域的一条基本理论根据,即电磁波在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交界面上会产生反射。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处理技术的应用,地质雷达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覆盖了考古、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建筑结构调查、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地下管线探测等众多领域。
【波动案例】
贵阳市某公路隧道上方岩溶探测
使用雷达中心频率50M非屏蔽天线进行探测
探测地点:贵阳市某地公路隧道
探测时间:2024年11月22号
探测目的:利用波动科技自主研发的大深度雷达,确定公路隧道上方是否存在岩溶
现场说明:如上图所示,在隧道上方山体上布置正交于隧道走向的测线,采用大深度非屏蔽50M天线进行探测。
现场数据:
数据说明:本次探测目标为公路隧道上方岩溶情况。在隧道上方进行探测,得到上述数据。黄色方框标注区域,雷达信号呈现倒悬双曲线特征,且二次反射明显,判断此信号疑似为隧道上顶面位置信号,深度在23m左右;红色方框区域多次波明显且振幅较强,深度在8m左右,疑似为空洞岩溶异常;蓝色方框标注区域信号振幅较强,初步判断为浅部空洞异常。
【结语】
地质雷达及时预报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体,如溶腔、裂隙破碎带等,有效保证了隧道内人身财产安全。
1、岩溶裂隙在雷达图像中常为带状分布,随内部填充物的不同而相位发生变化,同时内部同相轴发生错断。
2、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和精度受岩体性质影响较大,围岩完整性越好,探测深度和精度就越高。
3、地质雷达在进行现场探测时,极易受到施工现场的干扰,尤其是金属物的影响,进行雷达探测时,应准确记录现场实际情况,才能排除干扰,保证雷达准确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