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

要说今年新能源圈最狠的玩家是谁?不是新势力,也不是电池厂,而是那个平时低调得像国企模范生的——中国中车。

没错,就是造高铁的那个中车。

你以为它还在埋头拉火车?人家早就悄悄把战场搬到了电动车的“心脏”上:电驱动系统。

最近一份名为《2025年09月25日更新-QDSJ137 中车电驱动产品》的技术文档流出,直接把整个行业的底线给掀了。

这不是简单的电机+电控组合,而是一场从“零件堆叠”到“深度集成”的降维打击。

中车一口气推出了从55kW到150kW甚至更高的全系列电驱产品,而且玩的是“集成化”的极致。

什么二合一、三合一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你见过八合一吗?中车的tDrive-DE5,直接把配电箱、DC/DC、油泵控制器、气泵控制器、发电机、绝缘检测模块、驱动电机控制全塞进一个壳子里。

原本需要8个独立部件、42个高压连接点、32个安装点的系统,现在变成了一体化整机,重量从≥100kg干到了32kg,防护等级还做到了IP67。

这哪是电控,这是把整个高压系统“压缩包解压”一次到位。

更狠的是它的单控制器产品。

比如那款tPower-DM5S,峰值容量180kVA,重量才15kg,防护等级直接拉到IP68,液冷散热,工作温度横跨-40℃到85℃。

在零下四十度的漠河和五十度的吐鲁番都能稳如老狗,这稳定性,简直不像话。

再看它的三合一系统WCHP140 EDU,轮端峰值扭矩高达2700Nm,功率密度≥2.15kW/kg,NEDC综合效率≥88%,NVH噪音控制在80dB以内。

这些参数放在任何一家新势力发布会上,都够吹半年的。

但中车最恐怖的地方还不只是集成和性能,而是它背后那条从芯片到整车的全栈自研链。

文档里明确展示了它的IGBT模块技术路线:S1、S2、S3、L1四大模块,对标国际顶尖水平,采用针翅直接液冷、双面散热、低温银烧结等黑科技,寄生电感低至8nH,热阻控制极为优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用再被国外功率器件卡脖子,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全部自己造。

更有意思的是,中车还布局了SiC碳化硅技术,甚至搞出了轮毂电机、集中驱动桥这些面向未来的分布式驱动方案。

它的轮毂集成系统直接把电机、减速器、制动器塞进轮子里,简直是为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量身定做的“电轮子”。

所以说,别再只盯着那些天天喊口号的新势力了。

真正闷声发大财、掌握核心技术命脉的,反而是这种传统巨头。

它们不靠PPT融资,不靠营销造势,而是用一整套从材料、芯片、模块到系统集成的硬实力,重新定义什么叫“中国智造”。

当别人还在拼谁的加速更快、谁的屏幕更大时,中车已经把战场拉到了别人看不见的底层。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下次你看到一辆电动公交安静地驶过,别忘了,它的“心脏”,可能就来自那个曾经只属于高铁的红色巨人。

出品方:中车

发布时间:2025年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_电驱动企业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_电驱动企业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企业_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企业_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__电驱动企业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__电驱动企业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_电驱动企业_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_电驱动企业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企业_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5年中车电驱动产品技术报告-有驾
电驱动企业__电驱动行业的发展前景

本文由【报告派】研读,输出观点仅作参考。精品报告来源:报告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