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个国家“作死”,能有多尴尬?
我问你个问题,荷兰,这个国家在我们印象里是卖郁金香和风车的,对吧?可他最近偏要“跨界”玩地缘政治,学着美国人搞“长臂管辖”,跑去强占一家中资的半导体企业。
结果呢?我刷到这消息时,说实话第一反应就是想笑。
他这一“抢”,压根儿没伤到我们什么,反倒像一拳打在了钢板上,把自己震了个半死。全球的汽车巨头,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的,现在都快急疯了。
为啥?因为荷兰这一通操作,直接导致安全气囊、车灯这些关键部件的芯片“断供”了。
全球车企分分钟面临“停产潮”。而荷兰自己呢?用他们本国主要大报《新鹿特丹商报》(NRC)的话说,已经“颜面尽失”(Gezichtsverlies)了。
这事儿的荒诞之处在于,荷兰这位经济事务部大臣文卡雷曼斯,简直是“神操作”。
《NRC》报道,整个外交圈都对他“感到震惊”。为啥?他干这事,事前既没跟中国商量,也压根儿没通知欧盟的“兄弟们”。
尤其是德国,眼瞅着自己的汽车产业要被荷兰“坑”停产了,怨气简直堆积如山。德国商界和政界普遍认为,荷兰你搞这么大动静,好歹跟邻居说一声吧?
更要命的是,荷兰这般“拼劲十足”,本来一心想给美国送上“投名状”,以配合华盛顿所提出的那个所谓的“50%穿透性规则”。可谁又能料想到呢,就在荷兰奋勇冲上前去之后,美国人却自行“按下了暂停键”。
这下荷兰彻底傻眼了。
香港大学的分析师塞巴斯蒂安·孔廷·特里略-菲格罗亚说得更直白:“海牙的行动看似必要,但特朗普(原文如此)的一句话就让这种‘必要性’不复存在了。”
荷兰著名经济学家阿诺德·布特也看不下去了,他直言,荷兰当时处于一个“运作失灵”的看守政府状态,这种内阁根本做不出“平衡决策”。他甚至怀疑,这位大臣单独行动,就是为了“博眼球”。
你看,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秀,绑架了整个国家的产业,还差点把全球供应链给掀了。
现在,局面怎么收场?
就在全球车企都快“窒息”的时候,11月1日,中国商务部表态了。
我们的话说得滴水不漏:作为负责人大国,中方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欢迎遇到困难的企业及时联系。
《金融时报》、《路透社》立马就懂了:中方在释放缓和信号,全球汽车制造商“松了一口气”。
表面看,这是我们在“救市”。但你再品品这背后的潜台词:
第一,我们明确指出了这场混乱的根源——“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这巴掌打得响亮。
第二,我们是“豁免”,不是“投降”。主动权牢牢攥在我们手里。谁能拿到芯片,谁拿不到,我们说了算。
第三,我们展现了什么叫“负责任大国”。反观荷兰,在国际上已经彻底“政治失信”了。
美国那位供应链专家卡梅伦·约翰逊讲得极为有趣,他大力呼吁荷兰“尽早将争端妥善解决”,与此同时给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提议。
他告诉荷兰NRC:“要想圆满解决,荷兰政府需要向中方展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尊重,如有必要,把你们的国王搬出来参与协商也未尝不可。”
你听听,从一开始的强硬“抢占”,到头来可能要“请国王出面”来求情。这出闹剧,简直是2025年国际政治最大的笑话。
这事着实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没有那个实力,就别玩火。想当美国的“马前卒”?可以,但被卖了的时候,可别哭。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中方表态了,全球车企松了一口气,但荷兰已“颜面扫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