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时光,说快也快,说慢也慢。雪铁龙凡尔赛C5 X上市四周年,不少人可能觉得这台车在马路上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但你要是真细想,四年里有多少新车来了又走,有多少潮水退了个精光,能像C5 X这样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还真没几个。大家凑一块庆祝四周年,我没啥资格说人云亦云的套话,倒想琢磨琢磨,这车,这品牌,和这次用户共创的大动作,到底给人啥启发。
首先我得问一句:现在买车的人,到底要啥?你说真是一个发动机一场过,还是外形独一无二就行?也许以前,大家追的东西,确实直接——拼动力、拼大屏、拼谁的样子最奇特,谁解锁了最稀奇古怪的辅助驾驶。但最近几年,我发现,用户变聪明了,消费也更理性了。哪辆车耐造,哪个品牌不耍滑头,谁真把用户当回事,眼睛都瞧得明明白白。
这次凡尔赛搞的“知音共创季”,重头戏其实不是吃吃喝喝,而是他们带头公布了“动感迎宾车标升级套件”。别看这玩意听着有点花里胡哨,说白了就是人车交互的灯光动作,你靠近,灯就亮个不一样,你要离开,灯又能调成另一种样子,还支持自己DIY。你说有用没用?有人觉得这都是“象征主义”,不过我觉得,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厂家开始正视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设想一下,现在买同价位的车,你挑出一个比C5 X更有梗的,有多少?无非就是几个大屏换来换去,软件互相抄。结果人家想着法子让你觉得“这个东西,是我和厂商一起决定的”,不再是闭门造车之后通知你“你就得用这个”。说到底,就是现在大家都追求“个性化定制”。你能根据自己喜好折腾点灯光颜色、动作,哪怕只是一点小玩意儿,你也会觉得这车“有你的痕迹”。我真觉得,这倒不光是消费升级,更像是心理升级:我要存在感和被尊重。
再说说厂家发的那些宠粉福利,比如订车抽保养、加装优惠、品牌老粉还能“以旧换新”去升级车。有人说,这不就是“营销套路”?但放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真金白银花小钱送大礼的,其实也稀罕。这不是简单一个抽奖问题,而是他们真明白:口碑和回头客才是立身之本。老用户享的实惠多了,新用户才会想——这厂商不坑我,有点靠谱。
再说回车本身,凡尔赛C5 X的外观咋样?乍一看,不太主流。它既不像传统三厢轿车那么规矩,也不是纯粹旅行车那种造型,反而介于两者之间。有人不习惯,说不上来哪里顺眼,但不少人会觉得这车“有点范儿”。说白了,中国车市九成都是悄悄抄欧洲和日本,有点异类的设计,本来就自带话题度。从这一点看,这车没把自己活成千篇一律,这就挺不容易。
内饰呢,讲真,科技感和豪华感不是它的主攻方向。7英寸仪表、12英寸中控、多功能方向盘,还有那小巧的换挡,这里面没有特别惊艳的“花活”。但也正因为如此,符合一种“用车就是图个顺手”的踏实心态。摸着踏实,用着顺手,不掉链子,估计才是很多纯油车主最关心的。配置上有L2级驾驶辅助、360°全景影像、前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无线充电之类,其实该有的都有,某些对标的合资品牌还真没舍得全给。
动力咋样?1.6T+8AT,账面上没啥爆炸系数,但129千瓦、250牛·米、WLTC油耗6.4。开出去完全是一副既能开又省油的踏实,最高时速221也不是闹着玩。不过你要说“鸡血”感,它肯定干不过一帮运动型轿车。那问题就来了——你到底想要个啥?你要激情可以选别的,但像C5 X这样“平和耐用,不闹腾”的定位,恰好又满足了不想“作”的那一群人。这不挺好?
聊到这还得提下销量。近半年1200辆每月,看起来不“爆”,但也不掉队。曾经月破5000也有过高光时刻。为什么有起伏?一来,市场卷的厉害,谁家不出点新花样都得被快速边缘化;二来,用户对法系车始终有点“心病”——害怕售后麻烦、二手不保值、零件贵。可这几年下来,真正开的车主打心里明白,这东西抗造,不怎么坏,开着放心。
说到“共创”这个词,这些年所有行业都想玩,汽车也不例外。但绝大多数其实是喊口号。要么就是拍个宣传片让车主“摆拍”一下,最多弄个“论坛徽章”。可是这次,雪铁龙真正站在用户角度,愿意掏钱开发新东西,还让用户参与决策,让共创成为常态。以后你有啥想法,公司愿意听,那种参与感,和单纯交钱买车的“消费关系”就不同了。你会觉得——这是咱的车。
中国汽车市场越走越卷,新能源如狼似虎,品牌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纯燃油车的声音越来越小。但换个角度想,大家都在追求未来、追求科技,谁还记得把用户服务做好?谁还能给车主以真正的认同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小白鼠”,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玩花活兴奋剂。雪铁龙这样“不温不火”的存在,其实更接地气、耐咂摸,就像家里的一双老皮鞋,穿着舒服,走得远。
最后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每次新产品亮相、用户活动、车友共聚,对于厂家来说也许就是“例行公事”,但对于每一个用户,却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一个车企能走到第四个年头,而且还在想着法让老车主参与共创、增强归属感、给新车主实打实的福利,这种用心劲儿,你说值多少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角”,可配角才最难演好。凡尔赛C5 X这种慢热型、讲究用户体验和口碑的产品,将来会不会成爆款不好说,但一点可以确定——它正在慢慢酝酿出属于自己的小气候、小圈层。耐看的往往不争一时之气,贴心的才会有人记一辈子。
总归一句话,做买卖谁都想赚快钱,但做品牌、做服务、做文化,往往比赢销量排行榜更重要。这些天花乱坠的“用户共创”,真正能落地的并不多,能让车主有参与感的品牌,也值得尊重。你说以后是不是这个路数我不知道,但至少,雪铁龙给了别人参考答案。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