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最新的ZYK骑士版拆解曝光前后联动刹车原理复杂成本高昂,客户能否接受溢价还是个问题
今天碰巧看到个实拍视频,是个车行师傅把绿源那个新出的ZYK骑士版拆个底朝天。我一边看,一边心里还在琢磨——这车刚挂牌就上了操作台,重量也只有55公斤,挺轻,怎么拆都挺方便。外壳揭开,最吸引我注意的其实是那个联动刹车——你空手握着把,它竟然能做到前后轮同步收 brake。最奇葩的是,油管居然只有两根,是不是像CBS那样的包打天下方案?不,官方说是减配方案,省成本,又保证联动体验。师傅一边拆一边念,这材料成本,可能也就多花个几十块钱,工时占比也不高。我翻了翻笔记,还记得之前看到过类似方案的成本估算,简直可以说薄利多销的典范。
这油管入口密密麻麻,接口像网线一样插满了,四根油管对应不同的油路——前轮油管、后轮油管、中转油泵、还有引入油箱的管道。你拉一下右手刹,那油就不止给前轮,给后轮的一部分还要经过中继泵调配——比例大概估算,可能是1:1.2或者1:1.3,也就是说刹车力度可以调整。其实想想,跟CBS的方案挺像的,可绿源的官方解释是为了减配管路、减少成本,但保证体验。我心里暗想——真的是这样么?还是哪个环节被安慰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料料这个方案的材料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钱,工时多一两个小时左右——这在整个整车成本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油管接口、油泵电路、连接件,基本上都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加上重量增加了几百克,整车用料上的变化不算大,但总成本肯定会高一点。
你们懂得,就是那点差别化——给自己说这是智能安全感的加分项,充电口还能升到品字头,支持4G定位卫星,感觉一下价格就不一样了。
然后说回价格吧。你们猜啊,这车的拿货价是多少钱?我估算大概2499元左右,那个几千块的官方零售价,能标到2999甚至3299吗?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困惑。
为什么?消费者真的会为了那点联动刹车的功能多掏五百、六百块?还是他们更在意,能不能多点车子功能,比如变频、液压震动、三档调节——在2000出头的电摩市场,差不多几乎都能做到。从技术配置来看,绿源这个押注,其实是想靠品牌背书+一点点技术差异化捡漏,但在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多花五百买安全感,或者多出一包排骨的心理,可能只需要一秒钟就做决定了。你说,真要把骑士版卖到2999,怎么说都得讲故事讲得更精彩点,否则库存一天躺仓库,变成跟竞品的里程数对喷,这不麻烦。
我还在想,硬要用这么复杂的联动刹车,真的有必要吗?街上那个漂亮的3000块以内电摩都能配一套液压系统。人性其实很现实,你花那么多钱,就为了安全的差异化?我觉得可能还真有人会觉得多花点钱就多点心安,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个溢价问题。
这里面我还要打个小小的自我更正——之前没考虑到,或许绿源那条方案,确实是在技术差异化之外,更多是为了品牌形象的溢出效应。你说,没有驱动力的技术往往卖不了价,我猜测,他们可能是在技术堆一些看似高级的东西,像4G定位、智能APP——其实只是个卖点,能让消费者觉得买贵点值得。但问题是,用户真的关心吗?我觉得,至少大部分会考虑:买这个还不如多花五百,换个变频电机、压缩空气减震体验更好。
市场很简单。用户的购买决策,不光看技术细节,还看体验本身。这个联动刹车挺花里胡哨,但实际用起来,你要是没体验过,是个好不好用的问题?我认识的维修师傅说:这车刹车线性还不错,但惯了传统方案的朋友,大概一试就觉得多余。这个多余二字,也许才是关键。
来,你们怎么看?你觉得花个百来块多出来的智能配件,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吗?还是,他们还是得拼价格拼成本,拼到让功能真变得实用,才可能死磕成高端货。而我自己都在想,这个方案的战术到底是溢价还是差异化——没想过这么复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