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的局面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张——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欧洲、日本等老牌汽车强国开始坐不住了,竞争和拆解、技术和资本、希望和焦虑,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日本人拆解中国车,这在几年前听起来还有点不可思议,现在却变成了现实,日经BP、三洋等机构,买来比亚迪、蔚来等十几款中国新车,拆开每颗螺丝,研究每一块电池,试图找出中国汽车到底领先在哪儿。
反观欧洲,2025年11月,北伏Northvolt,这家曾被视为全欧洲新能源希望的电池巨头,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轰然倒下,破产保护的消息象征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洗牌,比起以前的发动机、变速箱之争,现在的战场已经切换成了算法、软件、供应链和市场规模的比拼。
中国车企,从曾经的模仿、追赶、被拆解,到现在反客为主,成为被研究、被拆解的对象,时间线倒回十年前,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中国新能源车会成为全球焦点,没人敢再质疑中国品牌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
2025年7月29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挂牌成立,注册资本200亿,这个数字仅次于一汽和东风,央企背景下的新长安,代表着国家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重庆,这座西南重镇,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新坐标。
成立新长安,不只是规模扩张,而是一场央企改革的深水实验,国资委希望用更专业化、聚焦化的方式,打破传统的兼并收购路径,减少管理摩擦,最大化地释放新质生产力。
长安的新使命被明确,汽车整车、零部件、金融、物流,传统业务继续推进,但更大手笔的,是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新领域的布局,目标很明确,要探索海陆空的立体出行生态,让长安甩掉低端和内卷的标签,从一开始就站在山巅。
企业内部,董事、总经理们都在强调,任何企业的决策、品牌和用户体验,都是未来能否活下去的关键,盲目跟风、拷贝、重复,被明令禁止,差异化和创新才是出路,过去的价格战、内卷式竞争,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
科技创新,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拥有产业链的话语权,长安要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领域,持续加码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
重庆作为总部所在地,迎来新一波增长机会,长安集团的落地带动本地超千家零部件企业,五年内新增五万个就业岗位,带动重庆GDP年增速1.5%左右,更多高端人才、上下游企业涌入,整个成渝经济圈的产业链掌控力明显提升。
回看长安的发展史,从1862年上海洋炮局,到1937年西迁重庆,再到1984年军转民创业,直至今天三大新能源品牌矩阵的建立,这条路走得极其漫长,但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节点上,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整体营业收入1469亿元,销量创近八年新高,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49%,海外销量也保持正增长,这种成绩背后,是2000亿的科技创新投入,是1万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从技术探索到产品变现的全链路闭环。
未来五年,长安计划推出五十多款新能源产品,重点打造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三大品牌,阿维塔主打高颜值、高智能、高价值,深蓝汽车新品如雨后春笋,长安启源则试图用极致性价比和智能体验,切入全球市场,形成全谱系的新能源品牌矩阵。
这些品牌背后,是北斗天枢2.0的战略支撑,长安投入超1148亿,打造1.8万人研发团队,积累九千多项专利,和奇瑞、吉利、比亚迪、腾讯、英飞凌等巨头深度合作,推动全民智驾,力求在AI、芯片、超级计算等领域建立真正的全球话语权。
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长安“海纳百川计划”布局全球五大区域,117家分子公司,21个制造基地,产品销往103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5月,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成为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这些动作,意味着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已进入深水区。
重庆,作为西南重镇,人口流入、产业升级、智造集聚,这些趋势被长安的总部落地进一步放大,根据第一财经数据,2025年,川渝两地净流入人口近30万,和东部沿海省份旗鼓相当,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价值被进一步验证。
重庆要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聚集543家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全覆盖,长安汽车集团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任务,将成渝地区的汽车产业生态推向万亿级规模。
以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为载体,长安和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建创新联盟,七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落地,天枢智能驾驶实验室、固态电池中试基地等成为新引擎,高端零部件项目、锂资源协议等一系列动作,勾勒出西部智能制造的全景图。
川渝锂矿储量全国第一,绿电资源丰富,电池成本低于东部10%,这为本地汽车智能制造提供了坚实基础,宜宾、资阳等地在电池和零部件配套上发力,突破西部制造瓶颈只是时间问题。
双城经济圈,人口聚集,标志性大项目的落地,让西南从能源大省真正迈向产业链、服务链高地,这不仅是重庆的机遇,也是整个西南的转型窗口,长安的总部落地,无疑为重庆和成渝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回到国际竞争的焦点,拆解、模仿、创新、超越的循环还会继续,欧洲、日本等老牌产业强国,面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是选择合作、转型,还是继续封锁、设限,尚无定论。
长安汽车集团的未来还充满变数,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洗牌才刚刚开始,站在2025年这个十字路口,中国车企能否持续领跑,重庆能否成为全球智造新高地,一切都悬而未决。
故事没有终章,只有不断变化的开头,长安和重庆,已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更复杂、更激烈的全球竞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