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盘算着怎么凑够十五万提车,今年我朋友直接不到十万块,就把一辆带着激光雷达的新能源车开回了家。这话说出来,跟讲笑话似的,但偏偏就是真的。短短一年,感觉整个汽车市场都被颠覆了,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配置和续航,现在居然成了这个价位的标配,这已经不是降价了,这是把整个行业的价格底裤都给扒了下来。
整个市场都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车企像是疯了一样地往十万以内的区间里砸技术。前几年你敢想,八九万的车给你配激光雷达和城市辅助驾驶?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二十多万车型的专属炫耀资本。零跑和埃安就把这事干成了,直接把高阶智驾的门槛拉到了地板上。我身边几个搞技术的朋友都看傻了,说这哪是卖车,这简直是在搞技术普及,用亏本赚吆喝的方式抢夺未来的入场券。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吃这一套。有的人买车就图个实在,花里胡哨的功能再多,不如修车方便、开着省心来得重要。荣威算是抓住了这部分人的心思,没什么激进的技术,但胜在全国遍地的售后网点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买这种车的人心里有数,车子就是一个工具,别天天给我找麻烦就行。还有比亚迪的海豚,简直就是这个群体的另一个心头好。自家的三电系统故障率低,冬天续航也还算扎实。我开过几次朋友的2025款海豚,新款不仅入门续航提到了420公里,价格还没变,依旧是9.98万起步。 这种车就像家里的老家电,你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用起来的时候从来不掉链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第二辆车就是为了这种踏实感。
现在的车企为了抢客户,思路也变得五花八门。埃安推出的车电分离方案就挺有意思,把电池当成一个独立的租赁产品,买车就跟办个手机套餐一样,首付一下子降了好几万,不到五万就能把车开走,然后每个月付几百块电池租金。 这招精准地打在了那些预算有限、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心坎里。我有个刚毕业的表弟就这么买了一辆,用他的话说,我一个月少喝几杯咖啡,电车的月供就出来了。不过这模式也有个绕不开的坎,就是换电站的覆盖问题。大城市还好,小地方的用户就只能看着眼馋。
与这种新潮的模式不同,荣威和比亚迪还是走传统路线,靠门店数量和稳定的售后服务体系来稳固江山。 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恰恰说明市场还没定型,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反倒是好事,选择多了总不会错。
每家车企都开始琢磨怎么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就说那款在欧洲卖得不错的名爵MG4,主打一个运动感和空间利用率,后驱加上不错的底盘调校,开起来有点小钢炮的意思,同时还能跟手机深度互联,导航听歌无缝切换。 零跑则是在车上设计了一个叫魔术孔的玩意儿,能外接各种设备,想接个投影仪在野外看电影都行,硬是把车变成了个移动的多功能插座。
而到了十一月这个节点,价格战更是进入了白热化。 埃安直接把一款车的价格干到了八万五,名爵MG4和零跑都卡在九万三左右,荣威和比亚迪海豚的高配版也都在九万七上下。 价格贴得这么近,我去4S店转了一圈,销售直接告诉我,这个价位的订单占了他们店六成以上。这已经不是消费升级了,这是汽车这个大宗商品,第一次变得像买手机一样,便宜到让人不动心都难。
几年前,我们总觉得电动车是属于年轻人的新潮玩具,是城市精英的环保标签。可现在看看身边,无论是接送孩子的年轻父母,还是图个方便的老司机,买一辆十万左右、续航靠谱的纯电动车已经成了再正常不过的选择。技术进步把成本压了下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又挤掉了最后一丝价格水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用户。这种繁荣看起来不像泡沫,更像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只是,把价格打到这个地步,大家都在抢着上车,就是不知道有没人想过,这批车开个三五年,到那时候,它还值几个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