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自动驾驶圈子,简直冰火两重天。
这边,小鹏的新车G7,说不要就不要了,一把拆掉了激光雷达。那边,比亚迪十几万的车,也高调换上了纯视觉。
整个乘用车市场,像在跟激光雷-达办一场盛大的“分手典礼”。
可就在同一个月,上海一家叫禾赛科技的公司,画风完全相反。
他们先是搞定了美国顶级Robotaxi公司,一张超过四千万美元的独家大单。
紧接着,就在港股敲了钟,一口气募了41.6亿港元。成了全球激光雷达圈里,第一个“美股+港股”双料选手。
一边是冰冷的嫌弃,另一边是火热的追捧。
这激光雷达,到底是过气网红,还是在憋大招的扫地僧?
从八万美金到白菜价
故事要从2014年的上海嘉定说起。
一间普普通通的出租屋里,三个斯坦福和清华回来的小伙子,正围着一台自己焊的怪机器。
孙恺、李一帆、向少卿。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原本用来检测工业气体的小玩意儿,十年后会把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搅个天翻地覆。
那会儿的激光雷达,是美国公司Velodyne的天下,说一不二。
一台40线的激光雷达,敢卖8万美金,还得排队等。
全世界的自动驾驶研发,都被它卡着脖子。对刚起步的中国团队来说,这玩意儿就是奢侈品。多少英雄好汉,就因为买不起它,项目原地解散。
2016年,禾赛做了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不干气体检测了,跨界,去干激光雷达!
只用一年,他们就甩出了一款叫Pandar40的40线激光雷达。
性能跟Velodyne的标杆货不相上下,价格,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
这一枪,直接打穿了海外巨头的垄断铁幕。
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总算用上了“买得起”的眼睛。
但这只是个开始。2020年,禾赛又扔出了行业第一个“真128线”的半固态雷达AT128。分辨率、稳定性都上了一个台阶,迅速成了理想、小米等12家车企的座上宾。
到了今年底,他们更是扔了颗“重磅炸弹”:ATX激光雷达,价格直接干到了200美金。
曾经只有豪车才配拥有的“天眼”,一下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凭什么掀桌子
一位新能源车企的工程师感慨:“以前一台雷达几十万,那是遥不可及的技术。现在两千多块搞定,十年前根本不敢想。”
这场价格革命的背后,正是禾赛这样的中国企业。
能把价格打成白菜,靠的是一套本土化的供应链拳法。
禾赛80%的供应商,都扎堆在长三角三百公里的圈子里。芯片、镜片、算法、组装,形成了一条高效得吓人的产业链。
这种“楼上提需求、楼下改方案”的模式,运输成本暴跌,响应速度更是海外同行的三倍。
一个核心部件要迭代,海外公司得折腾半年,禾赛这边,两个月搞定。
更要命的,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降维打击。
在禾赛花了10亿砸出来的全球首个激光雷达“智造中心”里,藏着他们的独门秘籍。
一条100%全自动化的产线,让每台雷达下线的时间缩短到40秒,一年最高能冲刺200万台。
他们第四代自研芯片的应用,更是简单粗暴。直接让雷达成本暴跌50%,利润率反而在这种情况下逆势增长。
“如果技术不领先3年,我们宁可不做。”这是禾赛联合创始人兼CEO李一帆挂在嘴边的话。
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投入,让禾赛的研发团队占比常年超过60%,每年研发投入超10个亿。
光是在芯片、算法这些核心领域攒下的专利,就超过了1700项。
两条路两种命
尽管乘用车市场刮起了“去激光雷达”的风,但在另一个更高端的赛道——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禾赛的订单却接到手软。
这背后,是自动驾驶两条路线的根本分歧。这道题不是技术选择题,而是关于安全责任和商业模式的“生死题”。
很多人觉得特斯拉搞的纯视觉更牛,理由是它的FSD每百万公里事故率大约0.15起,而多传感器融合的Waymo是1.16起。
看起来特斯拉安全了七倍。但魔鬼藏在细节里。
特斯拉只上报安全气囊弹开的严重事故,而且它的自动驾驶,绝大部分时间跑在路况简单的高速上。
Waymo呢?任何刮擦都得上报,而且它的运营场景,是“完全无人”状态下,跑在城市最复杂的路网里。
“完全无人”这四个字,恰恰是L4级自动驾驶的命门。
乘用车企业做的是“辅助驾驶”,法律上要求司机必须时刻盯着,随时准备接管。说白了,系统出问题,有司机这个“背锅侠”。
所以车企的核心诉求是控制成本,能省一个传感器,就多一分价格优势。
但Robotaxi是L4级产品,方向盘后面没人,车子完全由系统控制。一旦出事,责任百分之百是运营公司的。
安全,就成了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L4俱乐部的入场券
看看Waymo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就明白了,那套东西堪称“武装到牙齿”。
它装了5颗激光雷达、8个高清摄像头,还有4D毫米波雷达阵列。
这种看似“过度”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L4级系统“零容错”的安全要求。
政策法规也在给这条路“盖章”。
今年美国NHTSA发布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评估指南》,白纸黑字地把“感知系统冗余性”列为核心指标。
要求单个关键传感器坏了,系统也得能保证安全。
欧盟那边的《汽车产业重振计划》也要求,L4级车辆必须通过暴雨、大雾这种极端天气的考验。
法规没明说必须用激光雷达,但它的测距精度和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是目前满足这些要求的唯一最优解。
所以对Robotaxi公司来说,激光雷达早就不是“选配”,而是“准入券”。
没有它,政府不给路权,保险公司不敢承保,最后只能陷入“上不了路→无法规模化→成本降不下来”的死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禾赛能拿下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八家的订单,去年它在这个细分市场的份额高达73%,几乎形成了垄断。
结语
回过头看,禾赛的棋局,远不止于汽车。
他们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港口运营……在这些场景里,激光雷达正在成为机器人的“眼睛”。
比如在智能工厂里,搭载禾赛迷你雷达的AGV小车,定位精度能到正负10毫米,在混乱的仓库里也能稳定运行。
在粉尘、水雾弥漫的港口,激光雷达不受光线影响,能持续稳定地识别集装箱和货车,保障作业安全。
这些非车载业务,预计到2026年能占到禾赛总营收的40%。
禾赛的布局,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机器感知生态。
它不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乘用车上,而是让激光雷达走进更多场景,成为下一代智能体“感知世界”的通用组件。
从嘉定出租屋里的那个小装置,到如今全球激光雷达的领军者,正如李一帆所说:“我们不是在造雷达,而是在给未来铺路。”
当越来越多的机器因为激光雷达拥有了可靠的感知能力,“机器觉醒”的时代,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