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用汽车最近干了件挺狠的事,直接给全球的供应商下了死命令:到2027年必须全部替换中国零部件,虽然目标很明确,但实现难度巨大。这事儿其实去年年底就开始传风风,年的时候还以为是特朗普那波美国化动作的延续,没想到如今就真落实了。
说实话,这种大刀阔斧的变化,背后折射出个很现实的问题——供应链的安全感到底有多脆弱?在我看来,现在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就像人体血管一样,稳不稳,全靠系统设计。这次通用的动作,一方面是给自己制造更安全的感觉,毕竟一旦中美关系再次紧张,总不能让自己的零件供不上;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其实挺沉重的。
我一直挺好奇,光靠技术体系升级,能不能真的在短期内完成由中国供应商的替代任务?我简单算了算,一辆车按平均七八千个零件算,整个供应链上有不少中国企业涉及关键电子、稀土、甚至车身锚点。中国在这些硬核领域占了很大优势,从材料到精加工,很多流程都专属。你说挑战大不大?简直就是在换血。
去年我翻了下笔记,曾经在某汽车展上和一位零件厂的工程师碰面,他开玩笑说:一块普通的电子板,能国产能进口,区别就在于供应链的熟悉度和流程。但要在两年内找到替代品,实际操作上,难度几乎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些定制化程度高、批量少的专用零件,换个供应商,项目延期、成本爆炸都不是事。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通用要这么激进?原因有几个:第一,虽然他们表面说是安全,但我猜他们心里明白个事——这帮美国汽车巨头,早就意识到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比方说去年疫情期间,汽车厂一生产线停了几天,零件都供应不上,那次让我真感受到一个汽车厂的肾还在不在。
第二,北美市场利润其实挺薄的。我一直觉得,北美车价变成美金版、逼得车企拼命降成本。就说利润率,普遍2-4%之间算正常,气筒电子、动力总成的成本占比很大,没点耐心还真搞不定。硬要本土化替换,可能会让成本变高20%,甚至更高,我说这成本会不会反倒压垮车企?
第三,渠道和用户心理也不能忽视。美国消费者虽然嘴上说要国产,但其实买车还是看品牌、价格、质量——这几样都没变。那通用自家在北美的策略也是挺刁的,一方面让在美国的工厂用北美供应链,另一方面还在中国市场赚快钱。他们就像一只在两边都想取暖的猫,好像想用本地供应作招牌,但实际上还是靠中国供应链养着的。
会不会有些供应商先提前准备了?这我倒不确定。你知道,供应链这个事情,很多时候是多年磨一剑。在我认识的供应商中,不少都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线,是为了占领某个细分市场。现在突然被叫停,心里估计都在打鼓。也不排除——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过把中国高端零件全部扔掉,短期内都不现实。很多零件的研发时间,光设计和样品就得半年以上,而且还要经过大量测试。
你如果问我,通用会采取什么策略?我估计,他们会动作分阶段进行——先换易替代的通用零件,比如普通车载电子,期限给两年;然后逐步延伸到更复杂的系统,比如动力总成、底盘。其实这就像养成一种惯,逐步取代不靠谱的供应商,最后形成一个自己控制的生态圈。
但这样做,又意味着整车成本会升高。你仔细想想,一块进口的电子板,可能比国产的贵20%以上。那消费者可能会不在意,反正美国版价格,一向粘在高字上,但谁都知道,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你会不会觉得,背后实际上还是个商业博弈?当然。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成本控制、交货时间、品质稳定,都在行业内占优。这次换血,我猜除了供应链安全之外,另一个潜在目标或是价格压制。你看,很多中国的供应商也在拼命抬价,毕竟订单多,谈判空间大。
我刚才翻了下车企的财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换句话说,未来看似两年内摆脱中国零件的难度,自然是成长中的痛。利润率拉低了不少,但很多老牌车企还是得坚挺,毕竟很多关键零件,换普通的供应商,不把自主研发体系做强,未来风险太大。
不要忘了,供应链的背后还藏着政治的因素。我觉得,某些大厂或许是在为备战做准备——毕竟,汽车变成了一场科技。平台整合、零件标准化、甚至未来的智能化路线,都驱使他们不得不优先考虑自主可控。这个趋势,可能会持续多年。
对,或许你会问:这些短期子虚乌有的变动,真能彻底改变行业格局吗?我反问一句,谁能预料到两三年后,市场会是怎样?比如说,那些中小供应商,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反而逆势成长?像我认识的某个车载电子厂,去年开始搞自主品牌,去年营收翻了一倍,真是尔虞我诈。
也许吧,行业的像一锅不断翻滚的汤,变化不定。你我都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供应链生态。有一点我是确定的——车主们,可能还得惯新面孔和更贵的价格了。
(这段留个悬念,简单说,未来的供应链拼图,还真不好说。)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行业的变迁,其实就是那么点细节——一份供应合同的签署,或者一场行业大会上的一句话,就能引发蝴蝶效应。我就想知道,未来几年,车企会不会在供应链布局上,玩得比我们预料得还复杂?
总之吧,通用的这场硬换零件运动,作为自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表象,背后暗藏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底线的再一次摸索。你身边买车的朋友,心里在想什么?这个也挺让人琢磨。
无论如何,汽车产业还会持续变化,关键部位的自主性成了新的关键词。你觉得,未来五年,中国的供应链会变得更强吗?还是会逐渐被洗牌?这,我倒是没什么底,看个百十年到底会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