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里开上自己的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长途自驾旅行。
无论是去探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回老家探亲访友,自驾游带来的自由和便捷是其他出行方式无法比拟的。
但是,在我们满怀期待地规划路线、收拾行囊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我们最依赖的伙伴——我们的汽车,它真的准备好迎接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了吗?
很多人觉得,车子平时开着好好的,能点火能跑,应该就没问题。
这种想法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长途驾驶对车辆的各个部件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路况复杂多变,持续高强度的运行,很容易让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小毛病演变成大故障。
一旦车子在半路上,尤其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公路或者偏远山区出了问题,不仅会彻底破坏整个旅途的好心情,更可能直接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
所以,在出发之前,花一点时间给爱车做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是绝对必要且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同行的家人朋友以及道路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首先,我们得从最基础,也是最直接关系到行驶安全的地方说起,那就是轮胎。
轮胎是汽车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分,车辆所有的加速、刹车、转向指令,最终都要依靠这四个轮胎来完成。
对轮胎的检查,绝不能只停留在看一眼那么简单。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每一个轮胎的胎面和胎壁。
要看看胎壁上有没有细小的裂纹、有没有被路边硬物划伤的口子,最关键的是要检查有没有鼓包。
轮胎鼓包,意味着轮胎内部的帘布层已经断裂,这就像一个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在高速行驶时因高温高压而发生爆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爆胎。
高速爆胎的危险性无需多言,是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外观,胎面的磨损程度也必须关注。
在轮胎的沟槽深处,有一些凸起的小标记,这就是磨损极限标记。
如果胎面已经磨损到和这个标记齐平了,那就说明轮胎的抓地力,特别是雨天的排水性能已经严重下降,必须立即更换,否则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车辆极易失控。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拿一枚一块钱的硬币,垂直插入胎纹中,如果能看到菊花图案的边缘,就说明磨损已经比较严重,需要提高警惕了。
胎压是另一个重中之重。
很多人以为胎压只要打到2.5bar就行,其实并不准确。
每辆车最合适的胎压值,都标注在驾驶位车门B柱的铭牌上,会区分空载和满载等不同情况。
出发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载重情况,将胎压调整到标准值。
胎压过高,会使轮胎中间部分磨损加剧,乘坐感觉颠簸,同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抓地力下降;胎压过低,则会导致轮胎两侧磨损,油耗增加,更危险的是,轮胎在行驶中会产生过度的形变和热量,大大增加爆胎的风险。
最后,别忘了检查备胎,确保它的胎压正常,并且更换轮胎的千斤顶、扳手等工具都齐全可用。
说完了轮胎,下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就是刹车系统。
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么刹-车系统就是掌控生命的缰绳,它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对于刹车系统的检查,不能光凭脚感。
因为刹车片的磨损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脚会慢慢适应,可能直到感觉刹车距离明显变长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有条件的话,可以透过轮毂的缝隙观察刹车片的厚度,全新的刹车片大约有1.5厘米厚,如果磨损到只剩下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0.5厘米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更换了。
如果听到刹车时有尖锐的“铁磨铁”的刺耳声音,那说明刹车片已经磨到了极限,必须马上更换,否则会严重损伤刹车盘,维修成本会高出好几倍。
刹-车油,也叫制动液,是刹车系统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刹-车油有一个特性,就是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当我们在山区长下坡路段连续使用刹车时,刹车系统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刹-车油中含水量过高,这些水分就会在高温下沸腾,在刹车管路中产生气体。
气体是可压缩的,这时我们一脚刹车踩下去,就会感觉踏板软绵绵的,失去了制动力,这就是极其危险的“刹车热衰退”现象。
因此,刹--车油一般建议每两年或者四万公里更换一次。
出发前,打开发动机舱,检查刹-车油壶的液位是否在标准刻度内,颜色是否清澈。
如果液位过低或者油液变得浑浊、发黑,都应及时到专业的维修店进行检查和更换。
接下来,我们打开发动机盖,看看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以及相关的油液系统。
首先是机油,它被誉-为发动机的“血液”,负责润滑、冷却、清洁和密封。
检查机油非常简单,拔出机油尺,用干净的纸巾擦干,再完全插入后拔出,观察油位是否在机油尺末端的上下两个刻度线之间。
机油过少会导致润滑不足,加剧发动机内部零件的磨损;机油过多则会增加发动机运转的阻力,导致动力下降和油耗升高。
同时也要观察机油的颜色和状态,如果颜色已经变得非常黑,质地粘稠甚至有杂质,就说明机油已经失效,需要更换了。
冷却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冻液,它的作用是为发动机降温,防止在寒冷天气结冰胀裂管路,以及在夏天高温时“开锅”。
检查冷却液的液位是否在副水箱的“MAX”和“MIN”刻度之间。
切记,如果发现冷却液不足,千万不能图省事直接加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会产生水垢,堵塞冷却系统,并且沸点低、冰点高,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灯光系统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在长途驾驶中,尤其是在夜间、雨雾天气或者进出隧道时,它是保障安全的重要“语言”。
出发前,最好找一位家人或朋友帮忙,自己坐在车内,依次打开近光灯、远光灯、前后雾灯、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以及危险报警闪光灯(双闪),让车外的人确认所有灯光都能正常工作。
任何一个灯泡不亮,都应及时更换。
蓄电池是汽车的“能量来源”,负责启动车辆和为车内所有电子设备供电。
长途旅行中,熄火后使用车载娱乐系统或充电设备的情况很常见,这对电瓶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们可以观察电瓶上的“观察眼”,通常绿色表示状态良好,黑色表示需要充电,白色则表示电瓶寿命将至。
如果有万用表,可以测量一下熄火状态下的电压,健康电瓶的电压应在12.4V以上。
为了以防万一,在车上备一个应急启动电源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它能避免我们在偏僻地方因电瓶亏电而无法启动车辆的尴尬。
底盘是支撑整个车身的“骨架”,在长途行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颠簸或不平整的路面,底盘很容易受到磕碰或损伤。
我们可以在停车后,弯腰看一看车底有没有漏油的痕迹,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减震器这些位置。
同时也要留意行驶中底盘有没有传来不正常的异响,比如过坎时的“哐当”声,或者高速行驶时的抖动。
这些都可能是悬挂系统或传动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
最后,别忘了雨刮器这个小部件。
长途天气多变,一副好的雨刮器能在雨天为我们提供清晰的视野。
检查一下雨刮胶条是否老化、开裂,如果刮水时留下水痕或者产生跳动和异响,就应该果断更换。
同时,务必将玻璃水加满,专业的玻璃水能更有效地清洁风挡玻璃上的污物和虫胶。
全部评论 (0)